時間就這么匆匆而過,不時有那等聰穎的學子,能夠進到書院之中。
楊拓雖未尋到傳人,但是只要進入書院之人,多多少少都能有所收獲。
至于收獲得是什么,那就看其人的福源與心性。不乏有領悟到修行道法之人,連劍道都有人參悟幾分。
雖都是些皮毛,但是泰山書院的名聲,卻逐漸的傳播開來。世人皆知在泰山之畔,有一泰山書院,有高人隱居于此,只有有緣之人方能得見。
這也算是一種策略,人是很奇怪的,輕易得到的東西都不會重視。
若是楊拓上趕著前去傳播他的學說,想必很多人都會不屑一顧。
但是許多人,求而不得,等到付出巨大的努力,方才得到傳授之后,卻會格外珍惜。
付出越大的努力,付出越大的代價,得到之后得重視程度截然不同。
經過數十年的傳播,楊拓這泰山書院,早已經聲名遠揚。有許多的學子會慕名而來,不過大多數都沒有機緣進入。
這一日,陽春三月,春光明媚,山下又有一伙人,慕名而來。
這些人與往常結伴而行的學子略有不同,一群人圍繞著數架馬車,從遠處而來。
馬車行至山道之旁,便停了下來。在領頭的一架馬車之上,有一人端坐。
這人身材魁梧,穿長袍,裹頭巾,腳穿步履,儀表不凡。
其面容剛毅,年約三十許,他抬頭看向山腰,見云遮霧掩之中,果有一座書院。
他不由開口說道:“此地果有一座書院,我今得見,喜不自勝!”
這時,坐在前方趕車之人,開口道:“老師,我等游歷諸國,本就是為了尋找各路高人隱士,如今得見,正好前去拜訪!”
那被喚作老師之人,點了點頭,說道:“既有高賢隱居于此,自當拜訪!”
說完便與眾人下了車架,吩咐眾人將車趕至道旁,留下一些弟子看守,便帶著四位弟子,沿著階梯,往山腰行去。
他一路前行,不時觀看道路左右,心中暗自點頭。中途并不停歇,五人直入山門。
此時,楊拓正于山門處,泰山書院的牌匾之下,默默等候。在其身后,是一些在書院求學的學子。
他早就發現空中有一股無形之氣,由遠處而來。這股氣不同于老子出行時,那無邊紫氣。
更加沒有老子那種,綿延數萬里的奇景。
這股氣呈現出純白之色,其正大剛直,浩大無邊。正所謂圣賢皆有異像,隨著這股氣前來之人,必定是人族大賢。
楊拓早早就在山門處等候,這可能是泰山書院建成以來,來得第一位大賢。
當車架在山下停歇之時,他以法眼觀之,入目所見,俱其一片純白,沒有絲毫雜色,干凈無比。
楊拓被這白氣遮掩,什么都沒有看清。不過他心中還是有所猜想,“這莫非就是那浩然正氣?”
“有如此的氣象,其人怕是早將仁義置于心田,融入骨血。此等人物,又豈是等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