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曾經提到過的六度分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理論,最早在1967年由哈佛大學的教授提出。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跨入網絡和社交媒體時代,我們能接觸到的人范圍更廣,已經不需要六個人才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朝露高中學長扎克伯格創立的臉書在2016年年初研究了當時已注冊的15.9億使用者資料,發現這個神奇數字的“網絡直徑翻成白話文意味著每個人與其他人間隔僅為3.57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裴相煥和陽翰笙之間相識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他們都是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亞裔,裴相煥從事科技和教育行業的風險投資,而陽翰笙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佼佼者。
在陽翰笙創業伊始初期,裴相煥便已經通過熟人的介紹得知了“極簡未來”。不過那時陽翰笙的融資周期還處于天使和種子輪,遠沒到風投進場的時節,但這不妨裴相煥將“極簡未來”納入考察和投資事前調查的池子里。
在定向跟蹤了一年之后,裴相煥看準他們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成為率先殺入的第一支風投基金。
正式簽署投資條款清單之前,他都是跟“極簡未來”主管運營和拉投資的共同創始人商談,基本已經80%確定自己想要投資的意愿。唯一擔心的就是主管技術的CTO可能活在另一個與現實平行的科學世界,所以要求和陽翰笙見一面。
當時裴相煥只開門見山地問了他三個問題。
第一,“你為什么創業?”
面對這么寬泛的問題,陽翰笙答得毫不猶豫,“創業對我來說,不是給自己掙錢,而是給公司掙錢。公司有錢了,我才能雇得起自己,雇得起同事。盈利是讓一件事情能繼續做下去的前提,我相信自己現在做得這件事能在不久的將來掙到更多的錢,再讓整個事情以滾雪球的方式加速發展,這是我創業的原因。”
懂得盈利的重要性,不是單純的科學家,空有一腔“然并卵”的理想主義情懷,裴相煥暗暗點頭,這才接著拋出第二個問題。
“你既然提到盈利,那么你們現在有什么賺錢的服務?也就是說,你的雪球能從什么開始滾起?”
別看陽翰笙是徹頭徹尾的理工男,表達能力卻著實不弱,他可以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解釋最高深復雜的技術—
“極簡現在擁有圖像識別上的專利可以用來改善廣告投放服務的效果。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受眾處于不得不看廣告的環境中,就會希望看到對自己有價值的廣告。而我們所設計的系統可以幫助廣告主解決投放不夠精準的問題,針對個別客戶識別最有價值的點。”
投資一家科技企業能不能賺錢,歸根結底,看的是他們的技術/服務是不是難以取代,以及他們是否可以說服足夠客戶為這項技術/服務買單。在聽完第二問的答案后,裴相煥認為陽翰笙思路清晰并且夠接地氣。無論是研發的方向,還是有了成果之后推出的服務,都是為了解決潛在客戶的痛點。
所以他只需要問出第三個同時也是最后一個問題,“創業至今,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