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中散播信仰的好處之一是,做事的效率很高。
致遠星的亞人文明,很快分出兩個人數不多的分支,分別被安置在巴比倫星和熒惑星。
在此期間,羅桓拔起森林亞人曾生活過的那塊大陸,投放在月亮投影的位置,為致遠星添了顆真實存在的衛星。
緊接著,就是以太的投放。
隔離區被整個遷出,安放在巴比倫星的海洋之中,形成一座極為高峻的山峰。
這座山將成為以太的源頭,散播至整顆巴比倫星的動植物。
“差不多了。”
羅桓滿意地點點頭,對自己和七號忙碌一天的成果非常滿意。
錢包充裕之后,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接下來,把熒惑星的時間流速直接拉滿!然后...”
然后就撒手不管了。
將時間流速無限拔高是不可能的,小板磚無視自家搭檔話語里夸張的部分,將熒惑星的時間調整到十萬年對應現實一天。
并不是羅桓對熒惑星不負責任,而是在這種高速時間流中,他沒辦法對已經成型的文明進行調控。
根本來不及。
在文明尚未出現,生物還在依靠原始本能生存進化的時候,以數萬年為期的長期調控可行,但在智慧生命出現,并且組成文明以后,事情就變了。
因為自然的演化緩慢且可以預見,而文明的進步速度和某些智慧生命的腦回路則完全無法預料。
熒惑星被設下了兩個限制,任意觸動一個,都會導致其時間停滯。
第一個限制是突破場域,來到真實的小宇宙空間;第二個則是亞人族群的數目降至一百。
前者表明羅桓的嘗試成功,后者則代表試驗完全失敗。
失敗之后,羅桓將對熒惑星的自然條件進行復原,恢復到本來面貌,再把剩余的熒惑星亞人投放進去,開始新一輪的嘗試。
于是羅桓在接下來的一天里,復原了熒惑星整整六十次。
耗費不多,主要是煩。
“怎么會這樣!”
羅大造物拍案而起:“我只是想要一個完全體文明而已,這都不成?概率太低了吧!”
完全體文明,是一級文明四階段的最后一個階段,一個普遍的碳基文明要想抵達完全體,就需要渡過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化時代,最后才能脫離母星,朝其它行星邁進。
而在熒惑星上的十萬年中,出現了六十次亞人數目低至一百的情景。
那代表文明已經徹底崩潰。
“文明的出現很不容易,進步也非常困難,不是每個碳基文明,都能像藍星一樣順風順水,杰出人物一堆,像坐火箭一樣進步的。”
七號見怪不該,攤開兩只小銀手:“老羅你的母星,只用了不到一百年,就實現了工業文明到信息化文明的轉變,緊接著又在短短的時間里,進入完全體狀態,現在居然準備涉足其它行星。
這種概率,比買彩票中一個億還低,我都懷疑你們母星是不是被造物主親吻過,才如此幸運。
與藍星相反的,就是現實宇宙中,在人類觀測范圍外的角落里,有無數個初生的文明無聲無息地消亡。
所以熒惑星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出現讓人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