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菲斯特飛出大氣層了。”
小板磚向羅桓報告觀測結果。
“哦。”
“梅菲斯特發現小宇宙空空如也了。”
“哦。”
“你怎么這么淡定?都不興奮一下?”
面對小板磚瞪大的眼睛,羅桓揉了揉鼻子:“遲早的事兒,巴比倫嘛,有超凡力量的行星文明進程,怎么說也不能和科技文明一個樣。
雖然重力確實是大了點,但我對優秀員工有信心。
意料之中,意料之中。”
原初宇宙的文明類型很多,難于用同一套標準來衡量與看待。
在不同形式的生命中,碳基生命的占比最大,因為碳元素在一定的溫度范圍中,能組合成的有機物最為穩定復雜,誕生生命的概率最大。
而在碳基生物中,又以科技文明最為常見。
介于科技文明之間的道路差距不是大到離譜,所以能夠有一套公認的劃分標準,即文明等級。
大體上,羅桓了解到的文明大概可以分為行星文明、星系文明和星際文明,分別對應一二三級。
但是超凡體系,就很難裝進這套標準里。
就比如現在的巴比倫,說快要進入星系文明吧,它只有一個亡靈能出大氣層;說還是行星文明吧,如果羅桓早早捏好了整個恒星系,這個亡靈還確實能夠登陸同一恒星系的另外行星。
“太寒酸了,搭檔,我覺得咱們該考慮一下收集恒星和其它行星數據,把巴比倫所在的恒星系補全了,省得以后每來一個能飛出場域的,都要腦補出我故意造個半成品看他們表演的故事。
妥妥的陰謀論!
我是不想捏星星嗎?我是沒數據沒能量,無能為力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用星體填補小宇宙的工作還得一點一點來。
羅桓的工作進度,已經比絕大部分見習造物更快了。
他保留了以太的前身,沒讓其在生存競爭之中滅絕,這才有了如今的以太和巴比倫。
很多見習造物在對自身職能與使用不清晰、造物能量不足的前提下,并不采納輔助造物的建議,而是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揮霍。
這些見習造物大多沒有晉升至正式造物的機會。
在造物歷程的前期,輔助造物的知識面和對權柄的了解,都遠遠高于被選中的多數文明個體,而這些差距,是不能在短暫時間內被彌補的。
直到正式造物階別,造物才算脫離襁褓期,對自身進行的工作和職能有相當程度的理解。
羅桓已經開始籌算如何在現實中收集恒星數據:“你看,梅菲斯特都能頂著比藍星大那么多的重力飛出大氣層,沒道理我不行啊,所以咱們完全可以用法術隱身,然后靠近太陽。
問題是,藍星和太陽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藍星的公轉軌道,不是標準的圓形,而是橢圓。
有的時候距離太陽近些,有的時候遠些。
但就算是最近的距離,也在一億四千七百萬公里以上,光線從太陽到達藍星,都需要八分鐘左右。
近一億五千萬公里是什么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