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上帝這個詞兒,其實本來是地地道道的華夏本土詞匯,但是在傳教士翻譯的過程中,將god一詞翻譯成上帝,于是差別蠻大的兩種存在,就這樣在某種意義上被劃上了等號。
在現今的巴比倫,‘神’和創世者基本等同。
新出現的魂土,就是建立于智慧生靈對創世者的深信不疑之上。
它最貼切的稱呼是‘神明居住之所’。
“撤下場域,捏就恒星以后,智慧生命們就意識到,某個創造世界的存在,是真實不虛的。
沒錯,就是你,搭檔。”
七號俯視山下,那里有羅桓曾創造的閉環空間:
“本來嘛,世界創造論,在巴比倫并不盛行。
舉個例子,有一名泰坦,叫什么烏洛諾斯,曾經在梅林面前否認神靈的存在。這能夠代表相當一部分智慧生靈的看法。
但是在虛假星空破滅以后,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創世論從此占據了主流。
越來越多的生命相信創世神的存在,他們的數目大到恐怖,于是奧林匹斯山上的新魂土應運而生。
巴比倫的生命雖然同樣相信自身的力量,但和格有著本質區別。
格是狂妄,多年的唯我獨尊,讓他不能屈于人下,不懂敬畏,即使是創世神也一樣,這就像皇帝不能允許大權旁落,權欲蒙蔽了理智,即使被打擊以后清醒,也換不來敬畏,他只會升起憤怒、嫉妒和仇怨。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而格就是那樣的人。
但泰坦烏洛諾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在新太陽出現之后,他回顧了一下自己在梅林之前的猖獗發言,于是把未完成的史詩徹底拋下,飛快地找了個偏僻地方躲起來,并且日日祈禱。
以此來昭示自身改邪歸正,浪子回頭。
新魂土的誕生,就有他的一份功勞。
“那...新魂土該怎么處理?起碼得先取個咱們用的名字,搭檔你來想想,取名這事兒不是我強項。”
羅大造物還是很清楚自身短板的,于是把目光投在了自家搭檔身上。
“唔...”
小板磚沉吟片刻:“新魂土是來自人們對神明的想象,叫天界、神界之類的稱呼很是恰當。
舊魂土是來自人們對死后世界的暢想,可以取地獄、冥界、陰間、地府之類的名字。”
經過一番討論,新舊魂土的名字終于確定下來。
新魂土叫大天界,舊魂土叫大冥界。
為什么要加個‘大’呢?
因為之后,小宇宙的世界會變多,‘大’能昭示這兩片魂土的古老和地位。
同時,也能避免和梅菲斯特的永生冥界撞名。
大天界和大冥界,將成為之后巴比倫靈魂的主要歸宿。
不管是誰,不管是哪個種族,只要死后沒地方去,就能進入大冥界。
以精靈為例子,如果一名精靈在死后不想去不歸之鄉,那么他完全可以來羅桓這里。
當然,實際情況不會這么簡單,但這例子確實可行。
“來,搭檔,把夢魘放出來,早一天讓它改換門庭,咱們就能早一天進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