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半天沒反應過來,等她反應過來時,臉色有些不好,顫巍巍的問:
“哦,孩子,過來!你姥爺他還好吧?”
年青人搖搖頭,看看梅爵,然后據實相告了姥爺過世的信息。老太太頓時凄悲得淚珠滾落下來,再沒有任何言語……
梅爵送走客人,回到上房,見老太太臉色沉滯,端坐在那里沉默不語,許久后吩咐她去請其他幾位兒媳婦過來。
妯娌們知道李忠走了,都一臉悲凄,沉默不語,只是按照老太太的吩咐準備紙錢等吊唁物品。
第二天,老太太親自帶著長兒媳婦以及張媽、錢媽去送李忠……從李忠的故居回來后老太太什么都不言語,接連兩天沒吃飯。妯娌們看情形,不知道該怎么勸婆婆,聚在一起商量怎么辦。任淑賢思慮一番建議:分桌吃飯,妯娌們一桌,孫子孫女們陪著老太太吃。這么做,果然有效,飯桌前,老太太不僅自己勉強吃些,還夾菜給孫子孫女吃。幾個孩子也按照母親和幾位大伯母嬸娘的囑咐給奶奶夾菜,要求奶奶跟他們一起吃。
韓章姁看見婆婆多日后依然頹廢的神情,悄悄的對妯娌們說:
“老太爺離開時,老太太也沒有不吃飯。怎么到了一個下人去世,婆婆反倒是這樣傷心不已?”
梅爵苦笑著說:
“大概老李忠在我們家時間長,而且公公和各位叔伯兄弟們走后,李忠偌大年紀,還忠心不二的在我們家支撐著里外的事;此外,他可是老一輩的男人中最后一位離開這里的,現在長輩中的男人都不在了,最后一絲的念想也沒有了,想想怎能讓人不感傷啊!”
“傷感能有什么用!要好好活著,就要什么都不要放心上,都無所謂,就像我!”
韓章姁一出口,眾妯娌就被逗笑了。
妯娌們又注意到,自從張媽、錢媽去送李忠回來后,常常背著他們抹眼淚。她們在李家忙碌了一輩子,老了,竟無以為靠。
張媽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本以為伺候好老太太,陪著太太在衣食無憂的李家慢慢熬到燈枯油盡。她斷然不肯去女婿家里養老,覺得那樣會讓人笑話,會給女兒添麻煩。然而沒想到李家會如此變故,自己只好繼續拼命,為了一席歇息之地。
錢媽有五個兒子,李家興盛時,五個兒子還時不時跑來還跟老娘索錢要物;李家大難后,五個兒子眼見老娘拿不出財務了,都爭著推脫養老娘的義務……看著李忠也走了,想到自己的歸宿,她時時暗暗神傷。
兩位老媽媽的行動越來越遲緩,歲月即將消磨盡她們的力氣,她們已經沒有太多心力朝夕忙碌為老主家人張羅衣食了。為此,她們感到無所適從……老太太也看出了無處可去的兩位老仆人憂心憂神不知所措的舉止,大部分時間讓她們陪著自己說說話兒,一是分分她們的神,另外也不用讓她們覺得自己是閑人而有吃白飯的顧慮。
早上,太陽出來了,屋外氣溫升高,暖和了許多。老太太從屋里挪到天井里曬太陽。錢媽趁著暖和正在洗衣服。張媽隨著老太太把針線簸籮挪到屋外,繼續給李民源做鞋子。張媽眼神已經大不如從前了,針線拿得離眼睛時遠時近,縫幾下,仔細瞅瞅,很不滿意,可是眼睛不濟,只能停下手來,搖搖頭嘆息……
老太太看見張媽淚涔涔的樣子,叫兩位老人:
“張媽、錢媽,你們都不要做了,過來說話兒。我一個人坐著,怪悶的。”
老太太這樣說,妯娌們也催促兩位老媽媽都不要做了。在這個家里,現在大家相互照應,即便是從前的仆人,竟然也成了家里誠心關照的一員。
張媽揩揩眼睛,坐到老太太近前。
錢媽卻說:
“你們先說著話兒,我就要洗好了。”
張媽看看錢媽,看看忙進忙出的各房太太,笑著對老太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