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集團有太多的人才,但此前很少被外界關注;因為大家更關注的,是修行方面的事情。
直到最近,其余各方才終于注意到這些人才。當玄黃集團都無法建設航天中心、只能租用大洋集團的航天基地的時候,大家才終于醒悟。
而現在,導軌炮的技術設計、制圖等,是由葛冬和相關科研人員否則完成的。但具體的施工與建設,卻需要轉交張越山、以及第一建設集團來負責。
在葛冬等科研人員的幫助下,張越山帶著自己的技術團隊討論半個月時間,終于敲定了建設計劃。而此時葛冬等提供的可研圖紙,已經被改的面目全非。
太空環境和地面環境截然不同,重力、磁場、溫度、設備的冷卻手段、供電方式、建造設備與技術和環境等等,全都需要仔細論證。
還好,大洋集團的團隊有豐厚的技術,半個月后,星空巨炮級別的導軌炮工程終于開始。
得益于曙光號太空基地本身就是功能完備的太空工廠,讓導軌炮的建造簡單很多。不過哪怕簡單了很多,星空巨炮的建造,依舊是當前最具有挑戰的超級工程。
首先就是導軌炮的核心部件:導軌。
導軌,也是支架,它一方面需要作為導軌炮的滑行軌道,另一方面也是線圈的支撐結構;其本身還有磁性方面的要求。
星空巨炮的設計長度,為80公里;設計目標,是可以將重達50公斤的特制炮彈,加速到秒速500公里。
按照大洋集團技術人員和軍事人員的論證,只有達到這個速度,才算是星空武器!只有這個速度,才能讓敵人無法做出反應。
實際上秒速500公里,在太空環境中,依舊慢的可憐。想想光速30萬公里,就讓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無力感。
半個月后,當金星上機器人終于找到石滄海三人的時候,張浩已經抵達太空,親自觀摩大洋集團有史以來最瘋狂的工程建設。
站在虛空,與曙光號太空基地共同環繞,張浩看到了工程建造的恢弘場面。
曙光號太空基地,已經達到千米規模,中央主體高度/厚度達400米,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太空城市。不過這個城市大部分地方是鋼鐵架子,更有七成的面積,屬于工廠區!
而此時工廠區正在打造導軌炮的核心部件:電磁導軌。
為了達到磁懸浮效果,導軌炮的導軌,采用的是三角結構,或者說是三相結構,與大洋集團當前主要的發電技術、三相電技術,剛好對應,可以將導軌炮的能力提升到極限。
不過,這樣做技術難度極高。相比于雙導軌,技術難度提升了整整一個數量級。
但好處也更多。導軌炮在發射過程中,彈丸始終懸浮在磁場中,無摩擦。彈道甚至可以通過計算機輕微調整;只要臨近出口的時候,加強某一方面的磁場就好。
而為了生產這樣的、近乎完美的導軌炮,卻需要深厚的工業技術來支撐。而此時在太空中,一場技術的盛宴,就已經展開。
從地面送來的納米鎢鋼粉末,在太空中冶煉;利用大洋集團開發的納米金屬陶瓷燒結技術,在太空的無重力環境下,開始一點點鑄造導軌。
導軌的設計長度,就是80公里,無拼接;且為中空結構——實體結構當然更好,但代價就太大了。
只看到太空中,又核電站帶動的電磁熔爐將一噸又一噸的納米鎢鋼粉末在高溫、高壓下燒結,最后形成一種同時具有陶瓷與金屬色澤的奇異材料——納米級鎢鋼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