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龍星就是第二顆行星,因上面有類似于地龍一樣的生物而命名。
翡翠星就是我們現在的這顆行星,因天空碧綠、冰雪彌漫而得名。
紅霞星和藍霞星都是巨型氣態行星,一顆因為距離恒星較近而呈現紅色,另一顆較遠而呈現藍色。具體顏色似乎也與其氣體成分等有關。但暫時還未研究。
至于最后一個命名為‘鋼鐵王座星’……咳咳,這不是工業基地暫時就安排在這顆行星上么。這顆星球類似有我們星系的冥王星,資源豐富,引力小。相比于靠近恒星的黑巖星這里有充足的冰凍水資源。而水是目前工業發展的必須資源。
其實這命名,也是大家無聊中的一點小小游戲了。”
張浩點點頭,沒說什么。雖然命名為‘鋼鐵王座’有點怪異,但不知道為什么,張浩卻覺得這名字很‘大洋集團’。
沈明海繼續說道:“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設計,在計算機上建立了模型。另外也利用已經生產出來的20組設備初步影響恒星,得到微弱的靈氣產出,恒星狀態穩定。
目前已經完成了數據采集和計算。下一步我們將開始完全改造恒星。
我們將在距離恒星200萬公里的距離上,規劃六條軌道,每一條軌道上將安置3000個微中子干涉儀。屆時一共有1.8萬個微中子干擾儀,足以將恒星完全轉換成為一顆靈氣恒星。
根據計算,改造之后,恒星的壽命將縮短到3億年。這三億年內都將保持穩定。”
一邊說著,沈明海一邊打開計算機,上面已經有一個模型。
在恒星四周環繞六條軌道,軌道在南北極交叉,六條軌道讓整個恒星看起來如同一個燈籠——有12個棱角的燈籠。
軌道上,3000個微中子干涉儀勻速環繞,相互之間如同嚴格訓練的軍隊隊列,一個個干涉儀交錯而過,卻不會發生碰撞。
實際上眼下這顆恒星的直徑,依舊高達110萬公里,距離恒星表面200萬公里高度的軌道周長就是1600萬公里。若軌道上安置3000個微中子干涉儀,那么微中子干涉儀之間的距離高5300公里。
張浩看著演示圖,緩緩點頭:“這設計圖不錯。但200萬公里是否近了點?恒星的耀斑、日珥噴發等,都有可能影響設備的運行。”
“已經考慮過了,設備也做了強化。理論上一套設備可以運行百年。百年后我相信技術會有進步,再更換就好。”
“為什么不不一步到位?”張浩提出疑問。
“目前微中子干涉儀造價昂貴。若再設計出可以長久使用的微中子干涉儀造價將更加高昂。
考慮到大洋集團技術進步的快速,我認為眼下不計代價搞科研是正確的,但不計代價進行工業生產,卻有失偏頗。工業不是研究,夠用就好。
等個十年八年的,我們還會有更好的技術。屆時替換這些設備就行。
此外就是防止外界的覬覦。這等優秀的技術,必然逃不過肅風氏、紅河文明的覬覦。肅風氏還好說,畢竟我們打敗了他們。但十年后呢?而且紅河文明如果索要怎么辦?
所以對外生產和應用的技術,我們都會刻意設計成為容易損壞的。這就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