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比戰艦和飛船生產基地更加‘科幻’的場面,黃龍忍不住開口了:“張浩,我就有點不理解了,怎么機甲生產線比戰艦生產線還要龐大?
一臺機甲最大也就百十米,而且現在機甲普遍控制在20米之下。相反,戰艦動輒幾公里、十幾公里、甚至更大。
但機甲的生產線,似乎比戰艦的還要龐大。”
也是,飛船的生產線并不連續,而是一個個孤島一樣,分布在星球上、太空中,相互之間有軌道、太空推進器等負責轉移。
但是機甲生產線卻有點震撼,整條生產線是一個巨大的圓環,剛好環繞一個大型行星。
這圓環直徑高達恐怖的16萬公里,主體直徑約有60公里。其上還有規律的串聯了22個直徑約150公里的大型工業基地。
為了讓這個脆弱的圓環保持穩定,并減少建造難度,它環繞在一顆大型巖石行星的同步軌道高度上。通體由金屬建造,外圍支架幾乎看不到接縫。
這不僅僅是強大的工藝,超乎想象的建造技術,對材料的消耗也是超乎想象的。為了建造這個圓環,幾乎拆解了四個星球。
環繞在基地中央的那顆巖石行星有約3萬公里直徑,但這巖石行星是一顆‘死星’,沒有熔融的地核、沒有磁場、沒有大氣層、沒有水分等。只有冰冷的巖石。
這樣一顆行星,也是特別選擇的。它可以為機甲工廠提供引力支持,卻又不會造成干擾。
張浩看著如此機甲生產線,也有些小小的震撼。
此前張浩只知道一個計劃,還是大洋集團的建設團隊提出的。因為是自家的團隊,所以張浩沒怎么審核就批準了——特權喲,無處不在;當然也是張浩相信自家的團隊。
不過直到今天,張浩才知道自家的建筑團隊如何牛掰!
不過想想大洋集團的技術建設團隊,連星際高速通道都能建設,連軍井星座都能改造,建設這樣的生產基地也沒什么啦。
不過看上去確實很酷炫!
只是機甲的生產線確實有些龐大,在單體建筑規模上,遠遠超過了飛船的。不過,這確實是有原因滴。
不用張浩回答,旁邊的負責人就主動解釋起來,并帶著大家參觀。有些東西解釋起來太單調,還是一邊參觀一邊解釋更容易一些。
來到第一個入口,工作人員讓張浩等人全都進行無塵化清理,并讓大家著裝納米材料打造的工作服后,才允許進入這個龐大的建筑中。
這個恢弘的機甲生產線內部,完全是無塵作業環境,甚至連空氣都沒有。這里的工作人員至少也是法相級別,整個工作過程中都不帶呼吸的。
負責人用元神傳音解釋道:“機甲與飛船在技術層面上的要求截然不同。飛船中也只有發動機部分的技術要求最是嚴格,能勉強媲美機甲的技術要求。
機甲是近戰的武器,且目前的機甲主要還虛境界級以上的修行者提供支持和保護,或者為戰爭過程中緊急維修人員等提供支持。因此機甲的要求十分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