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認識?”
“那看來也是咱們省內有名的專家了,我猜猜,是不是你們單位退休的老隊長,姓盛?”
“你們老隊長在這一片區域的地質情況,也是非常了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邊的工作,基本上也是盛隊長帶隊。”
大家苦思冥想,最終都一致認為是地勘局地質三隊的老隊長。
“盛隊長對我有知遇之恩。”
彭德志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在盛隊長的手底下做事,可以說是盛隊長把他當作接班人培養,一手提拔起來。
不過,他卻搖了搖頭,“盛隊長八十歲了,看到我都不認識了,哪還有閑工夫過來開展勘查項目。不是盛隊長,也不是咱們徽州省的人。”
“哦?”
“不是徽州省的人?”
“全國范圍內的地質專家,這就不好猜了。真要是我們都認識的人,那肯定是德高望重的院士!”
眼看大家都猜錯了,彭德志正要開口,有人突然狐疑道:“據我所知,沙寨鉬礦項目的三千萬投資,來自于沙寨鉬礦公司,創始人是李唐。要我說,不能是李唐吧?”
“還真是他!”彭德志肯定的點頭。
“李唐不是擅長找銅金礦嗎?”
“我聽說他一直在猛國那邊開展塔勒戈銅金礦,兩千多萬噸的銅礦儲量,前段時間國內外都是大肆報道。甚至于國外的報道,比咱們國內還多,外國人議論紛紛。”
“李唐出國做項目,確實給咱們華夏的地質人長臉了。”
“找鉬礦和找銅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既是拿出三千萬投資勘探,又是在技術上提供指導。懂得做生意,有懂的技術,這樣的人,真的是難得一見。”
“要沒技術,心里沒底,恐怕也不敢投資三千萬搞勘探。”
大家都有些想不通,徽州省鉬礦領域,沉寂無數年,沒想到幫助他們取得突破的,不是本省的諸多地質專家,反而是來自外省的人。
不出所料,在場每一個人,都聽說過李唐的名字,只是聞其名未見其人。
聽到大家對李唐議論紛紛,彭德志不禁想起了李唐的一些話,跟大家分享道:“李唐跟我們說過,這邊的輝鉬礦,主要是巖漿作用和構造作用成礦,可以算是另類的‘斑巖型’鉬礦。”
“斑巖型鉬礦?”
“這真是一種新鮮的說法,以前從來沒人往這方面考慮。”
“難怪能夠找到沙寨鉬礦,你們細數李唐找礦的歷程,基本上都是在各大成礦帶上面尋找斑巖型礦床。顯然他對于斑巖型礦床的成因,對于礦床的賦存因素,有著很深的研究。”
“這么說來,他能夠找到這么多斑巖型礦床,也就不難理解了。”
“他也在華州省找到過一個隱伏的鋁土礦,還提出了古陸風化鋁土礦成礦理論,在華州省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這個鋁土礦,可不是斑巖型礦床。”
“由此看來,李唐這個人,知識淵博,恐怕不是我們所能夠猜到的。”
“這真是一個古怪的人。”
專家組的人過來看了幾次,也都各自提出了對于這個項目下一步工作的見解。
在諸多專家的“會診”之后,項目也在急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