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言曜作為主講人,神情嚴肅,“我想等到今年過去,統計數據出來,不出意外,今年鐵礦石的總體進口量,將會突破一億一千萬噸!這樣的數據,基本上可以確定,我們進口的鐵礦石總量,很有可能超過日苯,排在世界第一!”
這一數據,在做的鋼鐵領導人,恐怕已經感受到了。
對于鐵礦石的需求,各家企業都是與日俱增的。
而且在座的鋼鐵企業,都已經制定了下一年度的生產計劃,無一例外,都是擴大產能和產量。
加足馬力,生產鋼鐵!
沒辦法,市場對于鋼鐵的需求,實在太旺盛了。
一句話,供不應求!
下游市場的旺盛需求,催促著上游礦石供應,造成了鐵礦石貿易的緊張局面。
大家都爭搶著巨輪運輸過來的鐵礦石。
這無疑形成了競爭。
有些企業,規模小,根本沒法跟海港鋼鐵、砂鋼集團等大企業爭搶。
不管是跟散打鐵礦石供應商,還是港口管理人員,大型鋼鐵企業,總是更有關系,更能通過便利渠道,首先獲取鐵礦石。
這就形成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今天鋼鐵協會召集大家開會,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商量出一個應對的策略。
“現在可以確定,明年咱們對于海外進口的鐵礦石,總量必然又會迎來一波大漲!”
鮑言曜看著在座的每一個人,“我們在保障鋼鐵生產供應的前提下,盡量給大家營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
“我們過去一直堅持長協機制,那就是各家鋼鐵企業,在今年,就必須為明年制定一個準確的生產計劃,跟各大鐵礦石供應商簽訂一整年的鐵礦石供應合同,明確供應量、供應價格。”
一位常務副會長,闡述了過去的做法,同時概括道:“但是這樣的做法,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下,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競爭機制下,顯得比較死板。”
這一點,大家都有所了解。
過去大型企業,確實是按照長協合同,跟三大鐵礦石生產商做生意。
雖然在價格談判方面,從來沒有直接談過,都是按照日苯、寒國跟三大鐵礦石生產商談判的結果,來制定長協價。
這就是有計劃地生產經濟。
這么做,有好處,省去很多麻煩,也少很多的變化。
但弊端也很明顯,每一家企業一年的鐵礦石生產量,幾乎是定死的。
“我們這幾年一直想中途提高產量,但是沒辦法,鐵礦石供應跟不上。”有企業領導人發表了看法。
“現在是市場化改革越來越深入,我們鋼鐵企業,不能抱殘守舊了,必須做出變化!”
一位常務副會長滿臉笑容,做出了重大的宣布:“經過研究,我們認為,鐵礦石進口貿易,也要進行改革,更加符合市場化的運行機制!”
“怎么改革?”有人不禁問道。
“在一定的條件下,各家企業,可以各自與三大鐵礦石生產商商量,給鐵礦石進口,臨時定價!”常務副會長大聲的宣布道。
在他看來,這么做,完全是替各家鋼鐵企業的經營管理著想。
畢竟這樣做,他們的經營,才能夠更加靈活。
不需要所有鋼鐵企業把一整年的進口量,全部匯集,然后共同向三大鐵礦石生產商談判,簽訂一個巨大的合同。
說白了,以后大家可以各自跟鐵礦商做買賣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變革!
以前明面上,只有長協機制。
鐵礦石現貨交易,基本上是不正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