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金家一系便借著胡徑善一案,替其打通關系,讓他把訴狀遞到了盛京。
皇帝聽聞此事,把杜相叫去訓斥了一頓,本來這樣就算了結了。畢竟杜相也只占了個監管族人不嚴之責,也不至于傷筋動骨。
但之前的一切不過是陷害杜相的開局。隨后不久便有禮部侍郎裴顯上折子,說杜家侵占的那塊兒地有王氣,杜家人還把祖墳移了過去,不知是何居心。
皇帝立時就怒了,但又覺此事有些蹊蹺,還將禮部尚書徐載之叫去問話。
徐載之雖不屬豐嶺金家一系,卻也知道此事無回旋余地,沒必要為別人搭上自己的身家。
何況杜相倒臺了,還能騰出位子來,自己又是三皇子的老丈人,皇帝這些年有意扶持三皇子,說不定有生之年他也能得拜相位。
正所謂墻倒眾人推,此時朝中已無任何一人替杜相說話。
皇帝見此情形,命人徹查。
結果又查到了一堆杜相結黨營私的證據,府中還私藏了許多違例之物,明顯是有不臣之心。
皇帝大怒,徹底厭棄了杜相。
不過皇帝這人,脾性也是古怪的很。有時候為了一件小事就能將人抄家滅族,有時候卻又異常寬宏。
就拿杜家這樁案子,他先后三次改變政令,也是聞所未聞。
最初下令要將杜家抄家,男子十二歲以上全部問斬,老弱婦孺罰沒為官奴。
隨后才過了半個時辰,又改成杜相及其四子問斬,其余人等判了流放。
旨意還沒寫完,不知怎的,又改成杜相及其子問斬,其余成年男子流放。也不抄家了,宅邸留著給府中老弱婦孺頤養……
宋池月至今也不明白皇帝為何會三改政令,只能違心地感嘆一句:“皇恩浩蕩!”
不過事后她猜測,最終站出來抵抗金家勢力,保住了杜家婦孺的那個人,應該是成琰。
而成琰做這一切……大約就是為了她。
所以祖母才會對太子感恩戴德,將她這份謝禮雙手奉上。
原本那日私會,成琰本沒有什么逾越之舉,是祖母在準備好的酒水里放了催情的藥粉,成琰才會突然情難自抑……
而她,也是在那一刻徹底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
這世間,沒什么比至親之人的暗害更讓人心寒的了。
……
金宗正平日不顯山不露水,領著工部尚書之職,一心為皇帝辦事,時不時就蓋幾座道觀給皇帝積福,哄他高興。
皇帝極為信任金宗正,覺得他只矜矜業業干著實事,既不貪財還時不時給他創收,也不貪慕權勢、結黨營私,實乃忠心可鑒。
(杜相死后,左相之位一直空缺。皇帝有意在金宗正面前提了幾次,都被他拒絕。說是自己實在不堪此重任,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在工部替陛下分憂。)
皇帝感慨,金宗正不愧是朕的大舅哥啊,跟朕總是一條心!
卻不知道其實有一半朝廷都是握在長廣王金宗正手里的。
有金宗正保駕護航,成琰都不需要自己去爭皇位,三皇子在他面前,就是個跳梁小丑。
而三皇子之所以至今還能蹦跶個沒完,也完全是因為皇帝要保他。
皇帝不能失掉他這個牽制成琰的棋子。
金宗正最了解皇帝的心意,自然沒必要去跟一個跳梁小丑計較。只要對方做的不是太過,他大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有個蠢到掛相的三皇子為敵,總好過換成一個不好把控的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