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艷秀有一種解脫感,但是旁邊的曾垂璞卻是有一種挫敗感。
想他奮斗了大半輩子,這都只差三年要退休了,可也只維持了一家人的正常開銷。
大女兒讀完高中便沒有繼續上學,在小兒子才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便已經出嫁了,沒有讓自己多操心;二女兒的情況也差不多,同樣在高中畢業后沒有去上大學,然后打了兩年工后也結婚了;家里便只剩下一個小兒子。
在二女兒結婚那年,那小子便出國了,當時他還有一種成就感,畢竟在那個時候,像他們家這樣的條件,孩子出國絕對是大事情。
但是,很快他便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那小子在國外上學加訓練,每年都要花上十萬英鎊,這可是一筆不菲的資金。就算是自己在廠里的收入還算不錯,前些年家里也有些積蓄,老婆也在開店努力掙錢,可依然跟不上消耗速度。沒兩年下來,家里便由有存款變成了欠債大戶了。
好在這種高消費只持續了三年,然后兒子便和曼聯簽訂了學徒合同,初步實現了財務自由,也不用自己再往國外寄錢了,偶爾甚至能夠往家里寄個幾千塊。
家里經過夫妻倆兩年的奮斗,總算是把外債還的七七八八了。正當他們打算繼續給小兒子寄錢,讓他不要那么節省,那么辛苦的時候,卻是意外的接到了一筆一百多萬的匯款,然后被告知,兒子已經成為曼聯的一線隊球員,開始掙大錢了。
現在,兒子更是花了上百萬,給自己買房買車。
本來,兒子取得成功是讓人開心的事情,可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奮斗了一輩子,卻沒能給家里創造好的生活,這還是讓他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兒。
………………
曾誠不知道老兩口的想法,尤其是老父親的想法,否則一定會目瞪口呆的。
在他的記憶中,另一時空的老父親基本上是不知道責任兩個字怎么寫的。
據母親所說,在曾誠還未出生時,因為家里只有兩個女孩兒,父親便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雖然會木工,但給別人家干活兒從不收錢,唯一要求就是有酒有肉有煙供著就行,最多就是農忙時到家里幫忙,還個人情。
在曾誠上小學時,他和曾誠的三堂哥還有很多老家的人一起去西疆打工。別的人一年都能掙一兩萬塊錢寄回家,他卻只能寄個一兩千,都不夠曾誠和他二姐的書學費。
在西疆晃蕩了幾年,回到老家古興城里打工,依然是隨時泡在酒壇子里,供曾誠一個人的書學費都是問題。
好在曾誠自己夠爭氣,高考成績很好,上了華五高校,拿到了不少獎學金,才算是勉強將大學讀出來了。
只是,在后面的成家立業的大事上,家里完全幫不上忙,一切都只能靠曾誠自己。再加上曾誠自己又不太擅長交際,發展趨勢不太好,遲遲買不了房子,導致三十郎當了還沒有結婚。
如果那時候老父親有現在這覺悟,他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但造化就是如此弄人。
或許,更準確的說,是最強之路系統真的夠強悍,不但扭轉了曾誠的人生軌跡,甚至連父母的人生軌跡都被扭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