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大媽,給你們叩頭了!”
“二叔、小叔,給你們叩頭了!”
“大哥、大嫂,二哥、二嫂,給你們叩頭了!”
“……叩頭了!”
路長貴、王子慧老兩口的兩間土坯房前,每當有一個路家長輩登門,路行遠就得帶路正陽、路清婷、路清瑤迎上去叩頭。
好在他們家這邊的叩頭只是用嘴叩,而不是真的下跪叩頭。
要不然一個早晨下來,膝蓋都得叩腫。
路家村周邊這種讓人費解的拜年方式,不知是怎么形成的,也沒有人愿意去追古,就這么一直流傳了下來。
路行遠記得,路家村拜年模式要等到新世紀到來后的十來年,才算了有了改變。
那會的拜年方式,年輕人拱手講一句,“新年好,新年發財,大吉大利!”便算完事。
只有村里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是一本正經的給誰誰誰叩頭。
路家村這種拜年模式的改變,沒人說的上是好還是不好。
但路行遠總覺得好像丟失了些什么。
新年是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卻也深受大人們痛恨,尤其是此時的路長貴。
一小會功夫,家里來了七八撥晚輩,他準備的散煙,肉眼可見的少了一多半。
這種事本該是路建軍、路建國兩個兒子出力。
可惜路建國早亡,路建軍因為焦慮路三寶,早拿這個春節不當回事,沒心思迎來送往。
路長貴的窘境路行遠看在眼里,乘著又一波族親離開后,他不動聲色的往路長貴兜里塞了兩包煙。
他的煙雖然不如10塊錢一包的中華,但也要三四塊錢,一般人即使是在春節這個重大節日里,也是不舍得花這么多錢去買包煙的。
但路行遠到底今非昔比,這點煙錢對一個懷揣上萬元巨款的他來講,早就不算什么了。
路長貴老兩口門前的熱鬧持續到飯前。
原本每年這個時候,一大家已經吵吵鬧鬧的開始擺桌子,找凳子,準備拼酒。
但今年有個不愿張羅,還在唉聲嘆氣的路建軍,導致氣氛全無。
甚至好些近親給路長貴拜完年,一溜煙就跑了,大過年的誰愿意看路建軍那張愁眉苦臉。
趙梅也是氣的很。
自個家的時候,幾個孩子雖然吵吵鬧鬧的惹人煩,但到底一家人還是高高興興的。
但到了這里,幾個孩子都沉悶的不行,就連最小的路清瑤都是老老實實的磕著瓜子,沒有東跑西竄。
“他爺奶,我們也回去吃了,大蠻年前買了那么多東西帶回來,不吃完,開了春害怕壞掉。”
“胡說八道,一個不準走,都留在這邊吃中飯。”王子慧反駁了趙梅后,又沖外面的路行遠四兄妹喊道:“大蠻,正陽,今天留在爺奶這邊吃飯。”
路行遠有心走,但最終還是對著王子慧點了點腦袋。
一個是老媽,一個是老奶,他是一個都不想得罪,一個也不敢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