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單從華國來說,目前的知識一共有13個學科門類,而這13個學科下面又細分了111個一級學科。
一級學科下又詳細劃分了二級學科,三級學科。
到三級學科,數目已經超過千種。
普通人畢一生之力都不一定能學習完一個三級學科。
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看到數學分成許多專門領域,每一個領域都能費去我們所能有的短暫的一生”。
人類的科技爆發是從最近兩百年開始的,積累到現在,如果需要研究最前沿的知識所需要學習的內容會越來越多。
歷史上很多科學家在二十多歲時就共享了重大研究成果,而如今二十多歲可能還沒完成學業,博士畢業后學習了最前沿的知識再開始進行研發,往往都在三十歲以后了。
這也是為什么到了近代史后,幾乎就沒有再出現過類似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人物了。
人類的突破創新是有年齡限制的,一般也就在三十五歲之前,而三十五歲之前如果沒什么重大突破創新,那么以后基本也不會有了。
因為在三十五歲之前,人的精力,思維能力以及大腦的活性都還處在巔峰狀態,過了這個坎,人類就像被身體上了一把鎖一樣,很難突破限制。
就算學習能力都會大打折扣,更別提創新了。
而一個普通的人讀完博士就已經到了三十歲,如果遭遇一些問題,可能三十五歲才畢業走向社會。
早已經過了創新的年紀了。
此外,人類社會的科技越是發展,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就越模糊,需要科研人員掌握的知識量就越多。
到了可控核聚變這種科技層度,那總體設計的學科知識可以說多的嚇人,從最基礎的物理數學開始,到計算機控制,到材料再到化學,建筑等,完全不是一個人能掌握的。
這需要無數的不同學科的人共同配合,才能實現。
韓元覺得,如果自己沒有開掛的話,單純以自己原先的學習能力,終其一生,估計也就能簡單的應用蒸汽和電力。
至于可控核聚變的學習,估計這輩子都別想了。
然而現在攔在他面前的,是數學基礎和物理基礎,兩者加起來,有超過五十個分支的學科。
縱然純學習可控核聚變不需要將這些學科全部學完,但至少也有超過十個以上的學科他是需要學習的。
最起碼要能讓他看懂這份可控核聚變資料中的數學物理模型。
連模型都看不懂,更別提了解原理和進行施工了。
“需要聯系外面,找外面要這些基礎學科知識嗎”
韓元猶豫著心中的想法。
可控核聚變資料他不可能放著不用,必定是要學習的。
但現在他的基礎知識不夠,根本就無從下手學習,他得補足這些基礎知識才行。
問題是他手上并沒有這些基礎性的學科知識。
而且因為需求面實在太廣泛了,即便是他通過手下的實驗室來進行收集,也很難收集全面。
有很多頂尖的學科知識是很難找到的,這些知識要么收錄在頂級科桿上,要么則收藏在一些頂級學校的圖書館內。
雖然有錢能使鬼推磨,但私人收集這些東西,即便是能動用大量的金錢,也需要不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