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國發射上去的空間站為例。
空間站在三百公里的近地軌道飛行過程中,向陽面艙外溫度會超過一百五度,而背陽面的溫度則低至零下60c以下。
衛星,航天飛機,包括大型空間站的散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除了厚重的隔熱層外,肯定還需要其他的散熱手段。
在太空中,散熱基本依靠輻射散熱來解決隔熱層無法解決的余熱問題。
也就是一個循環的管道,內部裝滿冷卻劑液體,然后管子聯通產生熱量的部件以及散熱部分。
最后通過一臺電泵讓管子里面的液體循環動起來,涼的液體跑到產生熱量的地方積蓄熱量,蓄熱完成后,再去涼的地方散熱。
但這樣一來,光是一套完善的散熱系統,就會給空間站或者衛星不少額外的重量,大大的增加了負擔。
而這次發射上去的衛星,韓元沒設計散熱系統。
不過不代表他沒有考慮到這股問題。
他會給衛星除了太陽能發電板之外的部分,涂上一種從初級航天應用知識信息中獲取到的白色涂料。
這種白色涂料的吸收率要比鋁高些,但發射率更高。
真空中沒有對流,整體的和外界熱交換基本通過熱輻射進行。
材料表面一方面吸收熱輻射,同時也對外部真空中輻射釋放熱量。
而這種白色涂料的發射率很高,能將衛星表面的溫度控制到一百一十度左右。
這個溫度雖然對于電子元件還有一些損害,還需要再降低。
而再次降低溫度,韓元依舊沒有設計散熱系統。
讓采用了另外一種方式進行散熱。
這種模式叫做衛星翻滾散熱。
就跟大街上賣的烤肉一樣。
原理其實很簡單,衛星上天后,會啟動內部的控制程序,通過緩慢滾轉,來避免某一面溫度過高。
因為沒有大氣,熱輻射形成溫度在翻滾到陰面時,會被白色涂料迅速發射到冰冷的真空中,高效率的降低衛星表面的溫度。
兩者結合起來,足夠應對熱輻射了。
優點是不需要再給衛星設計額外的散熱系統。
缺點是衛星翻滾的姿態和角度都需要事嚴格規劃好,對于技術要求較高。
而且白色的涂料只能用于衛星的主體部分,無法應用于發電板。
不過這對于韓元來說已經足夠了。
主體的溫度降低下來,不影響內部的電子元件就可以了。
至于太陽能發電板,那完全不需要任何處理。
特殊結構的鑭化鎵硅太陽發點材料在成型后能抗住七百度的溫度。
兩百多度的溫度壓根就不算啥,就算是再翻一倍對于發電也沒啥影響。
如果不是嫌麻煩,韓元還可以在發電板下面再設計一層熱發電板。
通過熱效應發電的那種,還可以收獲一份額外的電能。
不過鑭化鎵硅太陽能薄膜發電板的效率本身就足夠衛星用了,就算是二十四小時開著微小型電推進發動機也沒啥問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