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走近一看見,一個衙役正在把一張新的懸賞布告貼在舊的布告上。
那張新的布告上寫著,若有人提供人販子的下落,賞銀五百兩,若有人抓到人販子并且救出小孩,賞銀八百兩。
圍觀眾人看得嘖嘖有聲:“又加碼了!”
有了解情況的吃瓜群眾道:“聽說朝中致仕的大員古太仆的孫子被拍花子的拍走了,當然得加碼咯。”
有個百姓嘆息道:“希望借著古太仆的孫子丟失一事,能讓衙門更盡力些,把人販子給逮到,不然我們這一片地區總不得安寧。”
“這些喪了良心的怎么就專門朝小孩婦女下手呢!這拐了一個孩子婦女,就是害了一個家啊!”
“誰說不是哩!”馬上有人接個話題,“早幾年我家那條街上有個女孩子,在七八歲時被人拐了去,家里人遍尋不到,錢財也花了不少,末了就漸漸死了心。
后來過了好幾年,那家當家的有一回生意做得還順,跟朋友一起喝了點小酒。
去了個下等窯子招妓,沒想到等到酒醒后才發現嫖的竟然是自己幾年前被拐走的女兒。
他家女兒知道實情后一根繩子上吊死了。
那家當家的回家后把事情跟妻子說了,自己跑去投河死了。
尸體尋回來的時候,已經泡得快爛了,他妻子當時就發了瘋,過得兩年也去了……
雖說還生一個兒子,可是當年年幼,他父母一死,那些親戚就把他家的財產給瓜分了,到現在過得跟個討飯的似的,畏畏縮縮,羞于見人。”
良笙聽了那些百姓的話,神色越發肅殺,擠到布告跟前,毫不猶豫的揭下那張布告。
一直在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眾人突然安靜下來,不可置信地看著他。
看守布告的衙役上下打量著他:“你知道人販子的下落?”
良笙搖了搖頭:“不知道。”
那個衙役頓時火了:“你不知道還敢揭布告!你知不知道,這種懸賞布告不能隨便揭的,亂揭會挨板子的!”
良笙不以為意:“反正你們現在又抓不到人販子,不如讓我來試一試,看抓不抓得到。”
看熱鬧的百姓當中有不少人好心提醒他:“如果抓不到,一樣要挨板子。”
那個衙役卻已經推著良笙往衙門里走:“揭都揭了,抓不抓得到都要試一下,不然這板子肯定要吃定了,如果抓到了,不僅不用挨板子,還有賞銀可拿。”
良笙反感的一把推開那個衙役:“我會走路,你別推。”
似錦加快兩步走在良笙身邊,那些看熱鬧的百姓也都跟在后面。
縣令剛剛被古太仆派來的人給罵了一頓,說他如果找不回他的孫子,他要他頭上烏紗不保。
雖說古太仆已經致仕了,但是他的關系網還是在的,并且他還有一個兒子在京城當著四品大員,他說讓他頭上烏紗不保,并不是在說大話。
縣令因此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正在怒吼那群捕快,責令他們在三日之內必須得把古太仆的孫子找到,不然每個人二十大板伺候。
見看守布告的衙役帶著良笙進來,不禁又驚又喜,連忙問道:“這個人知道人販子的下落嗎?”
衙役搖了搖頭:“不知道,但是他想試一試,看能不能抓到人販子。”
縣令本來想發火,可轉念一想,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萬一這個人真有什么辦法抓到人販子呢?死馬當作活馬醫,且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