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虜的總兵力按六萬算,這是精壯之兵,不算總動員的“男丁七十以下,十三歲以上,無不從軍”,抄掠京畿的就只有三四萬人馬。
可別忘了,歷史上皇太極抄掠京畿時,還有很多仆從的蒙古部落的人馬。史載是號稱十萬,郭大靖認為是夸大,最多在七八萬之間,甚至更少一些。
這樣算下來的話,皇太極要孤注一擲的話,可能是三萬建虜再加兩三萬的蒙古兵抄掠京畿,留守遼沈的建虜在三萬左右。
正因為郭大靖有這樣的分析判斷,才會覺得當初要直搗黃龍、趁虛發動的設想,有些過于想當然了。
就算東江軍全軍出動,想擊敗留守的三萬建虜,甚至是總動員之后的四五萬后金人馬,很懸,并沒有太大把握。
當然,建虜要收縮兵力,盡量保衛遼沈等統治中心,東江軍趁機在別的地方收復失土,取得些戰果,肯定是能做到的。
但在明金國運的轉折點上,只取得這樣的一點戰果,又怎么能讓郭大靖滿意
只是形勢比人強,郭大靖已經竭盡全力,可東江鎮的實力卻無法突飛猛進。
只是在兵力上,如果不能從建虜統治區解救大批的遼民,光依靠目前的人口,擴編就已經接近了極限。
所以,郭大靖要多殺傷建虜,又不能損失太多,就只能借助于武器上的優勢。而南關防線,則是最合適的殺敵戰場。
今年建虜若來進攻,就狠狠地打擊,使其打消摧毀金州、重創東江軍的幻想。
否則,明年建虜還會大舉來犯,以消除后患,才能放心地去遠途奔襲,抄掠京畿。
或者,建虜留守足夠的兵力,能夠抵擋東江軍的趁虛攻擊,打一場兩面作戰的戰役。
“明年最為關鍵,準確地說,是今天秋后到明年冬季,對東江鎮來說,既有機遇,也有挑戰。但機會若有,就一定要抓住。”
郭大靖待眾將議論已畢,作了總結性的結束,“抓住機會的關鍵就是實力,否則,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可實力包括兵力、武器裝備、戰斗意志和技巧,缺一不可。”
眾將躬身應是,經過這一番議論分析,他們看到了曙光,勝利的希望。而建虜,也已經是外強中干的形象,完全能夠戰勝。
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郭大靖自己有這樣的原則和信念,也傳達并感染給身旁的人,乃至所有的人。
在卑沙山城休息一夜后,他便向金州衛城行奔而去。
方正化,方公公,在金州衛城也好,不在也罷,郭大靖已經完全不在意。
戰爭的勝敗最終還是靠實力,陰謀詭計或許能得逞一時,但卻絕不是決定因素。
對于歷史的了解,現在也只能是參考,并不能完全按照原來的軌跡去設計,投機取巧往往會走入歧途。
“兄弟,在卑沙山城我又挑了十幾個士兵,條件不錯,你再好好調教一番。”劉奇士湊近過來,說道“到了金州衛城,我再找一些,先給你湊個三十人的親兵隊。”
“先來二十人吧”郭大靖笑了笑,說道“人多了,我也照顧不過來。”
劉奇士點了點頭,說道“知道你不缺錢,而錢這個東西,也是最簡單的,能讓人對你忠心效命的東西。”
“細酒肥羊,紈羅綜綺”、“給裘馬,厚糈之”、“廩餼衣械,過額兵十倍”,這些都是用來形容明將所蓄養的家丁的優厚待遇的。
說白了,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或者說是“吃我的,喝我的,穿我的”,就得對我忠心,給我賣命。
郭大靖含笑點頭,對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思維觀念,他也只能遵守。其實,這倒是說明當時的人比較單純,知恩圖報。
“我其實對每個士兵都不錯。”郭大靖象是玩笑般地說道“老百姓也一樣,沒苛待過他們。”
劉奇士對此倒是贊同,但還是補充道“那還不夠,要更好一些。”
郭大靖呵呵一笑,望著前方奔來的騎士,不再就此事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