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連連點頭,等郭大靖說完,開口說道“滅遼是頭等大事,巡撫大人已經說過,會全力相助。”
“東江鎮也在制造火器,巡撫大人和下官都很關心,想參觀一下。”王徵望向郭大靖,說道“特別是那種燧石發火的火槍,下官十分感興趣。”
郭大靖沒有什么猶豫,說道“這好辦,王大人盡可去大連的工坊中巡察指導。至于燧發火槍,原理也很簡單。”
停頓了一下,他又說道“只是燧發火槍乃是軍國重器,西夷亦是沒有。還希望王大人不要帶去登來,先行保密。”
“不是西夷傳過來的”王徵瞪大了眼睛,這與他的猜測完全不同。
郭大靖點了點頭,說道“這是東江鎮的工匠所發明,比火繩槍的操作更加簡便快捷。同時,在雨雪大風天的使用,更比火繩槍具有優勢。”
“原來如此。”王徵信以為真,說道“下官明白了,定不會給毛帥郭帥的平遼大業,增添麻煩。”
郭大靖拱了拱手,說道“多謝王大人。”
“對了。”郭大靖似乎剛想起某件事情,笑著說道“東江鎮建有孤兒院,那些孩子正接受識文斷字算數的基礎教育。對于西學,郭某也十分看重,希望他們在打好基礎后,便進行教授。”
王徵捋著胡須,連連頜首,說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郭帥有此遠見,東江鎮有些善舉,令人欽佩。”
“王大人熟諳西學,肯定也認識相關的人才。”郭大靖說道“希望能舉薦一些,能給孩子們當老師。”
“好,好,下官定會留意。”王徵滿口答應,也深為自己能夠更快更好地傳播西方科學而心生喜悅。
王徵是真沒想到,在東江鎮會看到令人震驚且欣慰的景象。戰爭還在持續,身處直接抗虜的一線,竟然充滿了勃勃生機。
不僅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饑寒之憂,連孤兒都得到收養,還得到教育,這在大明內地也是非常少見,甚至是沒有的。
恐怕,這才是東江鎮最大的資本。內部安靖,幾十萬百姓為他們著充足的動力。
遠處,大群的百姓在勞作著。雖然已是農閑,但修水利、挖溝渠、擴池塘、鋪路等工作,卻還沒有停頓。
正是得益于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遼南三州的農業種植才能保持穩定的產量。就算局部地區有旱澇災害,也影響不大。
而且,農林牧副漁,東江鎮是全面發展的。近海和澹水養殖,遠海捕撈,都在穩步發展。養殖和捕撈技術也更加熟練,為軍隊和百姓了最廉價的肉食。
“池塘能蓄水,能養魚,塘泥能肥田。”郭大靖伸手指了指,微笑著介紹道“每個村子至少要有一個大池塘,養的魚逢年過節,能每家分到一兩條。”
“有很多村子還種了荷花,好看是一方面,蓮藕也能當菜吃。老百姓的聰明才智,只要給他們空間,他們就會發揮施展”
王徵嘆惜道“如果各地的官府都能如此重視民生,又哪來的那么多民亂當然,遼東有自身的優勢,那就是廣袤的土地。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定也在情理之中。”
郭大靖笑了笑,不想和王徵討論什么土地兼并的問題。遼東固然有優勢,但其它地方治理不好,卻不能以此來找借口。
他已經寫了書信,派人急送大連。等王徵到達后,將由軍情司派人陪同參觀兵工廠。
燧發槍的關鍵是在彈性鋼片,也就是坩堝煉鋼,這是要絕對保密的,連王徵也不例外。
只要彈性鋼片不合格,造出的燧發火槍也只是形似而已。發火率低下,自然不會被大量制造并裝備部隊,只能繼續使用火繩槍。
歷史上,燧發槍剛問世的時候,軍隊的反應便是如此,以致在一段時間內不能得到普遍應用。
當然,如果只拿燧發槍的發火率來與火繩槍作比較,那就過于狹隘了。在綜合性能上,燧發槍對火繩槍應該是碾壓式的優勢。
王徵陪著郭大靖巡視了梁房口關,見到了西人所說的棱堡結構,以及上百門紅夷大炮和迫擊炮的防御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