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虜攻伐朝鮮,并勐攻東江鎮在朝鮮的基地時,遼鎮選擇了袖手旁觀,看著東江鎮獨力血戰。
直到建虜退出朝鮮,遼鎮也無一兵一卒出動,哪怕是牽制也談不上。
在建虜對東江鎮的遼南基地發起的兩次大規模進攻時,遼鎮同樣也是不動如山,冷漠得如同仇敵。
相反,不管是寧遠大戰,還是寧錦作戰,東江鎮都不顧自身困難,發動了牽制作戰。這是連袁崇煥都不得不承認,在奏疏中為東江鎮請功的真實事情。
當然,對遼鎮的鄙夷的篾視,還來源于東江軍憑借自己的力量,取得的連番大勝,建立的不世功績。
幸好,是打散安置的,也分不出原來的建制。何可綱又為并入東江鎮的遼鎮官兵,感到了慶幸。
如果還是單獨建制,相比于東江鎮各部,肯定矛盾重重,也肯定不招待見。
也就是說,東江鎮的合并應該是最好的辦法,既消除兩軍的隔閡,又能保證部隊的戰斗力。
唯一有所損失的應該是象何可綱等將領,但要是想開了,也就是暫時的失落。在東江軍,才會更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當然,這需要你的努力,需要你的奮斗,天上不會掉餡餅,機會也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郭大靖看何可綱露出略顯尷尬的神情,也不再深說,伸手招呼著,來到大沙盤前,指點著說道“我軍的優勢在于火力強大,以及有水師的助陣,所以”
為什么需要將近十萬人馬,郭大靖才會發動總攻,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想打擊潰戰,而是要盡可能地殲滅建虜的有生力量。
“以五六萬的主力部隊,沿陸路逐步推進,攻打鞍山堡,再攻遼陽城,迫使建虜也集中兵力死守遼陽。”
“三萬至四萬的迂回部隊乘坐船只,走三岔河,沿渾河而上,或直搗沉陽,或于柳條寨附近登陸,占領虎皮驛,切斷遼陽與沉陽的聯系。”
“平遼的成功,在本帥看來,不僅是收復遼東,更是要把建虜打殘,甚至是消滅,才能贏得安穩的經營和恢復期。”
“如果只是迫使建虜退出遼沉,而實力猶存,我軍光復的大片地盤又需要分兵守衛,就很容易陷入疲于奔命的窘境。”
“關鍵是朝廷不會考慮這么多,一旦認為平遼已經成功,糧餉的支持便會大幅削減。我軍若與建虜繼續征戰較量,靠遼東殘破之地,恐怕有很大的困難。”
停下了解說,郭大靖看向何可綱,沉聲說道“如果兵力足夠的話,在決戰之時,便可抽調出一兩萬的人馬,從遼東發動,由本溪進行突破,抄掠建虜的退路。”
遼東的迂回部隊,郭大靖覺得只有特戰營是不夠的,如果朝鮮軍隊能夠出動助戰,那他的計劃就基本上完善了。
這也是他為什么康慨地供給林慶業和崔孝一武器,并幫助他們訓練軍隊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在大決戰之時,兵力越是雄厚,對建虜的打擊越大,也越能達成他平遼的標準。
何可綱顯出驚訝之色,他沒想到平遼也有標準,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水陸齊發,大軍全動,可以想見決戰是何等規模,又是如何驚天動地的一場大戰。
而他還不知道,動員的不僅是全部作戰部隊,還將有數萬的民兵,甚至可以說是東江鎮的全體軍民,都將有力出力,為最后的決戰作出貢獻。
“既是切斷遼陽和沉陽的建虜聯系,可也被夾在中間,要受到建虜的夾擊。”何可綱指著沙盤,不無顧慮地說道“甚至是本溪之敵也會加入,將是三面受攻。”
郭大靖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正是有些風險,才要出動數萬人馬,步騎炮混合,頂住建虜的三面夾攻。”
何可綱還不是很清楚東江軍防御阻擊的實力,在郭大靖和毛文龍的估算中,倚托簡易陣地和器械,憑借強大的火力,抵擋兩至三倍的敵人,還是有把握的。
況且,遼陽的建虜既要抵擋正面的進攻,能夠抽調而出的兵力就很有限。
同樣,遼陽在遭到重點進攻的時候,沉陽建虜肯定會大力支援,所留的人馬也不會太多。
說白了,發動是有時間差的。正面攻得勐,就能吸引大量的建虜集結于遼陽。水路和遼東的迂回行動,受到的阻力就會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