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孫承宗無疑是大大的忠臣,能力也是當時大臣中的佼佼者。
最后守衛高陽時,孫承宗與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都戰死。史書評價“死義更烈”。
但站在后來者的高度,孫承宗所施行的關寧錦防線可謂是勞民傷財,大明也為此流光了最后的血。
事實證明,用堡壘推進戰術是無法擊敗建虜的。這與宋朝與西夏時的形勢不同,最重要的就是明軍根本不具備與建虜野戰的能力。
而關寧錦防線的末端—錦州,也數次成為建虜圍點打援的目標,并屢屢得逞。
最后的松錦之戰,明軍的九邊精銳盡喪,可算是明清戰局的轉折。至此,明朝對建虜再無反擊之力。
當然,如果因此就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就有些苛責了。
其實,大明的滅亡,不是一人之力造成的,而是整個朝廷和官僚集團的腐敗無能所致。
有那么一句話,可以很貼切地用來形容:“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清白的。”
重關寧輕東江,也可以解釋成“重山海輕沿海”。畢竟那算是國門,而遼東沿海對于京畿的威脅幾乎是沒有。
明朝的財政收入就那么多,整個北方邊鎮的開支就夠嗆了,又怎么能拿出更多的資源,來大力支持僻處海外的東江鎮?
其實也不是沒辦法,把關寧錦防線變成“關寧”防線,或者直接變成“關”防線就能省下大把的錢財和資源。
說白了,就是實行戰略收縮,只守山海關和寧遠,甚至只守山海關也成。
錦州,那就是個坑,別老往里砸銀子砸人砸物資啦!
建虜放著廣寧和錦州不要,就是等明軍傻了吧唧地湊過來再一頓猛削!明軍的堡壘推進,就是給建虜送人頭送物資。
可惜,不是沒人提出過這樣的戰略,但結局都不太好。
熊廷弼,就是其中之一,主張直接撤到山海關。后因為失陷廣寧而傳首九邊;王在晉,議修八里城,也是以山海關為主,遭孫承宗彈劾,到南京養老去了。
關鍵是盡棄關外,需要大魄力,更需要皇帝的支持。否則,不戰而棄土千里,畏敵如虎的罪名,還不被朝中的言官噴成篩子?
所以,毛文龍也不奢望朝廷能大幅度地提高東江鎮的糧餉,只要不拖欠,也算是相當滿足了。
“大帥。”一個哨探登上城頭,施禮稟報道:“抓住幾個剃頭人,言說建虜已從龍骨山城撤兵,很快就將到達城下。”
毛文龍點了點頭,目中露出精光,沉聲道:“傳令各部,準備迎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