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歐老校長又交代了幾句,就揮手讓姜不苦離開。
等姜不苦離開,他從抽屜里取出一疊文件。
最上面一層,是一篇名為《論思維指紋的可行性分析》的論文。
這是一位老友在天變之前的游戲之作,此人最先研究的是語言學,任何一門語言,一聽就會,一會就精,真正的智商妖孽。后來改為研究哲學,繼而涉獵百家,數學、物理、心理學,乃至人工智能,都是專家級人物。
他曾與刑偵部門打過一段時間交道,開發出一套筆跡智能識別系統。這種識別變態到哪怕你用左手寫、用嘴銜著寫,故意涂鴉亂畫,只要留下筆跡的是你本人,智能識別系統就能把你從茫茫人海中找出來。
受此啟發,他腦洞大開,就想,若沒有留下筆跡,只是一段通過特殊處理的語音,或者用印刷體呈現出來的文字,是否可以通過這個追蹤到說出這段話的人呢?
在他的理論中,這是完全可行的。簡單來說,所有語言文字,都是一個人思想的表述,而人的思想比外在的指紋虹膜這些特征更具備唯一性。
只要能通過語言文字逆推出表述者的思維模式,就基本能夠鎖定表述者本人。
邏輯鏈就是這么清晰。
不過,這篇文章之所以成為游戲之作,就在于其雖邏輯清晰,但以現在的人工智能無法達到這種理想狀態。
首先,太短太程式化的文字沒有任何意義,比如一句“你好”的問候,或者一首古詩散文,逆推不出任何東西。
其次,現實中,人工智能對人的思維模式了解也極其淺顯。
根本無法通過理論中這種“雙向夾逼”方法鎖定唯一性。
不過,也不是全無實用性。
至少能幫他們縮小鎖定范圍。
他們這些看過《劇透貼》的人從沒放棄對其源頭的追索。
首先,這必然出自炎夏人之手,其次,這人年紀不會太大,但也不會太小,不可能是體制內的人,也不是輟學的社會人,大概率出自一個對炎夏文明有著深沉熱愛的男性大學生之手。
繼續追索,范圍還會進一步縮小。
他們這些看過《劇透貼》原文的、脖子都埋進土里的老家伙都有個心照不宣的默契,在自己接觸的這類人群中進一步人工排查。
歐自遠這大半年不只在六一學院宅著,去過很多地方,聚居地都去了幾十個。
在一張表格上他親手寫下了不少名字。有的名字旁邊畫著問號,有的畫了幾條下劃線……這幾乎成為他閑暇之時的一種娛樂方式,一個個去琢磨去排查,是個消磨時間的好方法。
此刻,他拿出一盒火柴,抽出一根刷的火柴棍燃燒,火焰燒過文件一角,漸漸地越燒越大,最后,化為一堆灰燼。
看著這堆灰燼,歐自遠如釋重負,臉上帶著輕松的笑意。哪怕下一刻大劫臨身,也可以含笑而逝的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