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群體的比例,炎夏官方對此有著準確到小數點后五位數的百分比統計,粗略點說,就是有四分之一左右。
而內壯境巔峰謀求突破練氣境,并成功的比例大概在八分之一左右。
綜合來看,一百個人里面剛好有三個練氣境的修行者,這個比例看上去也不是太離譜,可若以炎夏三萬億的人口規模來看,練氣境修行者的數量就顯得非常夸張。
而自從晉入練氣境以后,每一個小境界的跨越都非常艱難,其中,絕大部分突破練氣境的修行者,屬于剛跨步邁進門檻,就已經站在了終點。
或是突破之時已經年紀老邁、氣血不旺,或是天資所限,后勁乏力,他們會主動選擇停在原地,對于這部分修行者來說,他們修行最大的動力就是突破內壯境與練氣境的關卡,獲得更長的壽元,更健康的身體,百分之三的成功率,這也是但凡又往突破內壯境巔峰者多會努力沖一把的原因。
對他們來說,修行最大的意義就是加生命,修煉功法在他們眼中等同于養生之術。
除此之外,他們和普通人沒有太大的不同,娶妻生子,務農經商,既沒心思、也沒能力去摻和修行界的事,所以,通常情況下,這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并沒有被納入修行界這個群體之中。
其中,又有大概五分之一的群體能達到練氣境中期,又有五分之一能突破中期達到練氣境后期,在此基礎上,又有大概十分之一的群體最終能夠突破到筑基境。
通常所說的修行界底層,就是指修為處于練氣境中期到練氣境巔峰這一群體,其規模大概在炎夏總人口的1/160,除去突破筑基境的人數,以炎夏三萬億的人口規模算,就是183.75億。
修行界中層,一般就是指筑基境這一層,占炎夏總人口的1/8000左右,即3.75億。
修行界之所以能稱之為“界”,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
如此龐大的數量,他們分布在炎夏廣袤無垠的國土之上,城市中,宗門內,編制外,編制內……他們分布廣泛,是構成修行界的血肉和骨架。
拓荒墾殖,清理瘴氣彌漫之地或毒沼遍地的濕地,為整個炎夏拓展更多的生存空間,他們是絕對的主力軍;
開發宗門駐地,深山,莽林,深谷,峰頂……修行宗門能有如此表現,少不了她們這些修行民工的付出。
他們與普通人的聯系最為緊密,互動最為頻繁,廣泛存在于一個個行業中,在普通人眼中,他們是人生與事業的天花板,在高階修行者眼中,他們是基石。
因為他們,整個修行體系才有了根。
可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甚至是絕大部分的絕大部分,此生修行的上限也僅止于此。
他們自己也深知這一點。
一方面,他們也是正經修行者,另一方面,他們的追求與大道這類高大上的東西沒有任何關聯,他們也清楚的明白這點,不配。
從天資、心性各方面審視之后,捫心自問,他們就會得到一個真實的答案,自己不配擁有這樣高的目標,修行不是自我麻痹,需要實事求是,需要有自知之明。
而他們最不缺的就是自知之明,至于那些沒這類品質,偏偏不信邪的,要么把自己搞得頭破血流,認清自己,要么干脆走火入魔,外魔入侵。
既然大道追求成為一種奢談,那么,他們自然就要追求點別的。
從某種角度講,修行界中低層是最功利、最追求實例的,包括修行本身,都有一個價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