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沐陽和曾茂權在辦公室里談了幾個小時,就連中午飯都是讓人從食堂給打過來的。
本來還想在會后找秦沐陽單獨匯報工作的萬大鈞、楊建成、商永成、關美婷等人。
最后也就只能是悻悻離去。
內心卻是有點埋怨老板這是有了新人忘舊人了,不過腹誹歸腹誹。
最后也只能再找時間來匯報工作了。
因為對于老板的心思他們還真就猜不透。
殊不知當前對于漢庭集團的運營情況以趨于穩定,并非秦沐陽的工作重點。
重點現在是如何實現快速擴張。
在一些秦沐陽準備要開始著手的領域里進行并購、重組、投資、控股。
而這些細節,卻不是秦沐陽和曾茂權在電話和郵件里才能夠說得清楚的。
只有兩個人見面以后,在眾多可供選擇的領域里,到底采取何種方式才能進入。
這才是關鍵。
而這些并購行為動輒資金就是以億元為到單位的。自然在談判方面到底應該采取何種策略,這才是重中之重的。
每個可能被并購的企業都是創始人的心頭肉,除非是迫不得已。
他們都不想喪失企業的控制權。
而秦沐陽所要學習的就是當初海爾集團的并購方式,被張瑞敏稱之為“休克魚理論”。
當時海爾集團在實現市場擴張的時候,對于一些企業的并購,可以說是極其成功的。
當時海爾兼并的對象都不是什么優質資產,但海爾看中的不是兼并對象現有的資產。
而是潛在的市場、潛在的活力、潛在的效益。
如同在資本市場上買期權而不是買股票。
并購過來以后,海爾集團只是派過去三個管理人員過去。
帶過去海爾集團先進的管理思想。
人還是那些人。
廠還是那個廠。
但是最終都實現了盈利。
這些后來都被選入了哈佛大學課堂教材。
而海爾最終也實現了有序的擴張。
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金字招牌。
盡管秦沐陽所有并購的企業,必須選擇市場成長性好,企業基本面好。
只是在戰略規劃上或者在資金上,有所欠缺的企業。
而秦沐陽也做不到像海爾一樣,能夠派出更多的管理人才。
去并購企業里做傳教士。
因為秦沐陽所要并購的企業,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甚至未來能夠在市場上獨占鰲頭的巨無霸。
而秦沐陽只是注入資金,并不會參與管理
這就需要像曾茂權這樣的并購專家,要在法律和財務上做好相應的監督和控制。
在談判方面采取高超的并且靈活的技巧,以及完善并且占據絕對主動權的合同范本。
不管在各種情況下,秦沐陽都不能喪失主動權,讓自己作為投資方的行為變成被動。
其實這些對于秦沐陽和曾茂權而言,都是家常便飯。
在華爾街每天做的都是這些常規工作。
不過現在以港島公司的身份來進行并購。
就屬于是外資。
那么在有些產業上,國家還是有些并購股權方面的限制的。這些也要規避好。
同時曾茂權還需要一個精干的會計師團隊和律師團隊,作為自己并購盡職調查的臂膀。
這些自然都需要常務副總裁萬大鈞,還有人力資源總監關美婷的鼎力協助。
不過秦沐陽也非常開明的講到了,曾茂權自己也可以挖一些人才充實到他的團隊中。
終于兩個人在很多方面都達成了一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