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蠻喜歡這種新生的感覺,充滿著希望,對未來憧憬著無限的可能。
本來桑苗被人連夜拔起,他第二天就全部重新種下,預想著“兇手”會再來一次,蹲守了幾天后,沒有收獲,他開始尋思,看來這兇手也不過是縮頭烏龜。
接下來,一切倒也算是順利,由于氣候環境適宜,桑苗生長得很快,過了一兩個月,就長出半米高,那些桑葉也長得有巴掌大小,綠油油一片。
張大蠻也早已經開始謀劃下一步,去了一趟縣城,買回來了蠶種,開始孵化,這些蠶種,需要在適宜的溫度下,有一定的燈光照射,才會逐漸孵化。
由于他那一棟老房子,已經分隔成了各種各樣的蠶室,所以,孵化蠶種的叫“小蠶房”,而蠶一般分為多少齡的蠶,比如三齡、四齡、五齡。
而進入五齡,就是即將吐絲成繭的時候,而照料起來最為麻煩是小蠶,那些小生命星星點點,既頑強,又很脆弱。
張大蠻每天去桑苗地里,采摘那些最鮮嫩的桑葉,切細,丟進小蠶食里,讓這些孵化出來的小蠶吃食。
伴隨著小蠶室里,發出“沙沙”的聲音,張大蠻陶醉了,這就是希望!
由于技術問題,王鐵牛還沒有掌握小蠶孵化,所以,張大蠻負責小蠶孵化,王鐵牛幾乎是寸步不離地跟著張大蠻,什么時間段該消毒,什么時間段該給小蠶進食,什么時間段是小蠶進入休眠期,他都一一跟著張大蠻學。
他也是越來越相信,張大蠻真的能夠帶著他養蠶致富,平時,看著張大蠻坑蒙拐騙、偷雞摸狗的,但是,一旦投入到養蠶的過程中,那真叫一絲不茍,每一個步驟,都是分毫不差。
張小蠻每天放學回來,也會湊熱鬧地圍觀張大蠻養蠶,他也是瞠目結舌,想不到這位不靠譜老爹,真的會如火如荼地養起蠶來。
隨著記憶碎片的重拾記憶,他也回憶起一些前世關于石窠村種桑養蠶的事來,那些平時窮得叮當響的石窠村村民,很多都是靠著后來國家政策推行,退耕還林,種桑養蠶,從而幾乎放棄了種玉米,全部投入到種桑養蠶的波瀾壯闊中來,并且很多從此踏上了富裕之路。
什么萬元戶也逐漸地多了起來,石窠村里也逐漸地多起了搞小洋樓的,村里的公路,也慢慢由山路逐漸地變成了水泥路。
張小蠻開始明白了,為什么不靠譜老爹要張羅著,種桑養蠶,原來也是基于前世緣故,預先掌握了未來的信息,利用時代的關系,提前布局。
等國家意識到,像石窠村這樣的貧瘠落后的山區,想要走向富裕,不再是靠種玉米那點微薄的收入,要靠一些別的的門路,比如種桑養蠶,張大蠻早已經狠狠地賺了一筆。
喂養了一段時間,小蠶一天天地長大,變得有些灰白胖碩,從米粒大小,逐漸長大有了筷子頭粗細,就該將小蠶分到大蠶室了。
“大蠻,你是說,這些長大了的蠶,就叫大蠶?”王鐵牛搔首撓頭,看著忙忙碌碌的張大蠻,將那些蠕動的小生命,從小蠶室搬出來,放進大蠶室,并且按照一定的空間距離,這些大蠶進入大蠶室之后,從食桑葉的量也逐漸地增多。
“是啊,一會我分一些小蠶給你,你帶回家里,按照我這樣的分法,放進你家里的大蠶室,你每天按時按量,去桑苗地里,采摘桑葉,喂食這些大蠶。”
張大蠻一邊擺放,一邊幾乎是手把手教王鐵牛,講述著每一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