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隨著秦琳上任石窠村中心小學校長以來,從教學水平、校紀校規也是在逐步完善,她可不希望,在自己擔任校長的時期,無所作為。
但是,目前來說,師資是關鍵!
學生能否學有所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
有句話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
這句話也不完全絕對,但也說明老師的重要性。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傳道,傳什么道?
安身立命的道理,利國利民的準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尤其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形成的過程,老師的一言一行,將對學生影響深遠,甚至會是一輩子。
對學生來說,讀書階段,老師很多,可能最后記憶深刻的,往往是啟蒙老師,是小學的老師。
受業,不言而喻,傳授知識,教授文化,這是最淺層次的,也就是教師作為第一要務的角色:教書匠,將自身所學知識,傳授給學生。
而解惑,解什么樣的惑?處于不同階段,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怎樣的困惑?作為老師,清楚嗎?有對癥下藥的解決孩子們處于不同階段的困惑嗎?
秦琳深思過這些關于教育的問題,答案是,很多老師僅僅停留在“教書匠”的角色,有些老師,甚至他們自己都不太清楚何為“道”?應該樹立怎樣的三觀?人生有什么樣的困惑?他們并不知曉。
所以,要讓這樣的老師,如何去教育孩子,引導學生?
一位真正優秀厲害的老師,應當是良師益友,并且做到教書育人。
悲哀的是,從90年代初開始,乃至于進入十幾年幾十年后,中國所呈現的教育,以應試教育為導向,一切以分數論。
不管是學校的教育,還是課外的輔導教育機構,不管是個人,還是學生父母,乃至于社會、國家層面,萬般皆下品,唯有分數高。
這樣一種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成了流水線下產品,成為了考試的機器,成為了考試工具。
包括老師,也僅僅是流水線生產的工人,分數代表著一切,升學率意味著一切。
那么,老師也僅僅是作為“教書匠”的身份,根本談不上“育人”,更不大可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一群以“教書”為名義的老師,教會一群以“考試”為名義學生,如何拿高分,對于如何做人,人生不同階段有著怎樣的困惑,根本連老師都不知曉,談何教育?
“悲哀,真是教育體制的悲哀啊!”秦琳望著漸漸走遠的張小蠻、李大海,對于這引發深省的教育問題,她又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沉重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育之路,任重而道遠。
學生如何提升,如何錘煉高尚的人格,老師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