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蠻第一次感受到,來自丈母娘的熱情。
也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溫馨,雖然這是秦琳的家,但是,久違了這種家的感覺。
哪怕重生以來,他和張小蠻住在一起,這位兒時的自己,變成了兒子。
這種感覺本來就有些奇怪,或許和張小蠻也不是真正的血緣關系,咳咳咳,抑或說,那根本就是不同時期的自己。
缺少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似乎少了些什么。
具體少什么,他也說不上來。
尤其是越來越覺得,這位兒時的自己,叫自己“粑粑”,心里怪怪的,身上總會起雞皮疙瘩。
可能經過這么長時間,他還是很難接受這樣一種重生。
不過,在秦琳家,一家人其樂融融,桌子上的菜也都是最為普通的農家菜,沒有山珍海味。
但是,即使粗茶淡飯,一家人圍坐在桌子邊,那是多么愜意與幸福的事。
而像張大蠻這樣從小便沒了父母,或者說,是一個孤兒。
基本上,都是靠吃百家飯長大的。
所謂吃百家飯長大,也就是沒有父母的孤兒,張三家吃一頓,李四家吃一頓,維持著生命,慢慢長大。
這樣的一種成長方式,便是吃百家飯長大。
張大蠻連父母長相怎么樣,都完全沒有印象了。
因為大概在他兩三歲,父母雙亡,他就成了孤兒,在石窠村里,被村民們照顧,左鄰右舍也是見他身世可憐,所以,但凡吃飯的時候,只要張大蠻在哪家,哪家人戶就會給他一口飯吃。
其實,像石窠村這樣的鄉下,村民們雖然是貧窮,但是,不管是誰在家門口,都會熱情好客。
對于他們來說,多個人多份碗筷的事,那都不叫事。
可能也是因為自幼張大蠻沒有了父母的呵護與照顧,所以,他性格較為軟弱。
一度長大了,還成了石窠村的第一軟蛋。
這樣想來,張大蠻的身世還真是悲慘。
一個連父母長相如何都沒有印象的人,對親情本來也是淡薄,或者說,連什么是親情,都未必知道。
這些事,像村長秦振華、萬菊是比較清楚的。
張大蠻是一個身世飄零的孤兒,長大后,活成了石窠村的第一軟蛋。
盡管最近一年時間里,不知怎么回事,他像是突然開竅了,一下子硬氣起來,還成為石窠村第一有錢人。
吃完飯,走出村長秦振華家,秦琳自然是跟在張大蠻身邊,兩人默默地出了門。
秦嵐有些心神不寧,但她必須壓制自己這份情感。
不管怎么說,她是姐姐,而且,也是秦琳先和張大蠻好上的。
她不能成為妹妹秦琳的插足者,成為第三者。
或許,妹妹秦琳和張大蠻幸福地在一起,她也會死心吧?
她這么傻傻地想著,這種欲愛不能的痛楚,煎熬著秦嵐。
哪怕是陪伴在張大蠻身邊,都沒有資格,她站在房間內,透過窗戶,望著窗戶外,張大蠻和秦琳并肩而走,談笑風生的畫面,她的心碎了。
不!
我不能這樣,我是琳丫頭的姐姐,不能破壞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