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原為“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又稱寒山子,原居住于始豐縣寒巖,擅長詩詞文章,一名拾得,自小便是個孤兒,二人從小便是知己好友,長大后,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離開家鄉,獨自來到蘇州“妙利普明塔院”出家修行,后拾得也得知了真相,便去蘇州找到寒山,并與他一起皈依佛門。
此事被文人墨客爭相傳頌,后希遷大師在此創建伽藍,被此二人的友誼所感,便親筆題額曰“寒山寺”。洪州鹽鐵判官張繼途經此地之時,有感而發,便寫下了那一首璧坐璣馳的“楓橋夜泊詩”。
眾人跨過山門前的石拱圈古橋,便是來到了寒山寺之中,只見寺內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皆因“楓橋夜泊詩”而得名。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總共有四間房,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角舒展。露臺中央設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
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正殿內庭柱上懸掛著一副楹聯:“千余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
只見一尊巨大的韋馱尊天菩薩像面朝里,對著大雄寶殿赫然而立,手拿金剛杵,威風凜凜。
韋馱尊天菩薩乃是佛祖的護法金剛,自古以來,佛寺伽藍之建立,必安奉韋馱神,皆為頭戴獸頭盔,腰扎革帶之裝束,善無畏自小在佛國寺中,自然也是見過的,只是佛國寺中的韋馱尊天菩薩像乃是雙手合十之姿態,眼前的這一尊,怎的卻是手持金剛杵之相?!更讓善無畏心中大為震驚的是,這韋馱菩薩手中所拿之金剛杵,竟和自己手中的伏魔金剛杵如出一轍。
伏魔金剛杵乃是佛門密宗圣物,其形狀獨特,與一般的金剛杵大相徑庭,全然不同,善無畏在密宗祖庭五龍山的眾佛像中尚且從未見過,怎會出現在這禪宗寒山寺之中?!便是不由地疑惑頓生,卻又百思不得其解。
出了大雄寶殿,便是禪房,比不得俗世中的酒樓客棧,只要是出得起價錢,想要幾間便是幾間,這寒山寺中原本所剩空閑禪房就是不多,崔星媱一個女兒家自然是獨住一間,蹤無影則是無有所謂,相比禪房,他倒是更愿意睡在樹上,只是苦了善無畏,只得和吳不知、凌霄擠在一間房內。
原本三個大男人同處一室倒是沒什么,卻不想時至深夜,吳不知卻是鼾聲如雷,那鼾聲時而如驚濤拍岸,時而如松濤陣陣,時而又如細雨潺潺,簡直此起彼伏,連綿不絕,讓人心驚肉跳,善無畏卻是哪里受得了這般折磨,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連殺了吳不知的心都有了,卻見凌霄這個沒心沒肺的倒是充耳不聞,睡如死豬,便是無奈搖頭,最后索性將心一橫,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便翻身下床,離了禪房到外面躲個清靜。
皓月當空,涼風徐徐,善無畏漫步于這寒山寺中,只感別有一番風味,適才不悅之心一掃而空,行至霜鐘樓下,善無畏便想登樓賞月,卻見月光下,一襲白衣亦是立于霜鐘樓旁,正是李鄆。
李鄆此時亦是看到了只身漫步前來的善無畏,便是一拱手,道了一聲善公子好,善無畏此生最痛恨的便是那所謂的“公子”,這豈不是將自己與那張祖德、唐成鉤等無恥紈绔混為一談嗎?!便是連連擺手,道:“別別別,千萬別叫我公子,我可丟不起那個人,叫我善無畏便是了,李公子。”
李鄆哪里知道善無畏心中所想,還以為是對自己的誤會未解,聞言便是尷尬一笑,卻也不在意,道:“其實在下也是厭煩了公子長公子短的客套稱呼,簡直無趣至極,既然善兄弟不愿以公子相稱,那便是更好,不知善兄弟年方幾何?”
善無畏聞言卻是無奈苦笑,自己連生身父母是誰都不知道,又怎會知道確切年紀呢,只是師父說是幾歲便是幾歲罷了,便只得含糊其辭道:“約莫是十八歲了吧!”
李鄆卻是哈哈一笑,道:“在下虛長善兄弟幾歲,今年二十有三,家中無論長輩或是兄弟姐妹,都稱在下為鄆哥兒,善兄弟如看得起在下,以后便以鄆哥兒相稱如何?”
善無畏見李鄆如此豪爽,便亦是抱拳道:“鄆哥兒,以后叫我無畏便是!”
二人相視而笑,善無畏話鋒一轉,問道:“鄆哥兒,你深夜至此,莫不是和我一樣,睡不著嗎?”
李鄆卻是擺擺手道:“我在等,等鐘聲,即刻便是子時了,那鐘聲也該響了吧!”
善無畏卻也是不解,道:“寺中敲鐘不都是清晨亦或者黃昏嗎?怎會深夜鳴鐘?豈非擾人清夢?”
李鄆抬頭望了一眼霜鐘樓,道:“那張繼的詩中不是有‘夜半鐘聲到客船’之說嗎?!這便是寒山寺特有的‘定夜鐘’,每次緊敲十八下,慢敲十八下,不緊不慢再敲十八下,如此反復兩遍,共一百單八下,據說人在一年中有一百單八種煩惱,鐘響一百單八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最近諸事不順,但愿鐘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度眾生。”
李鄆說完,便是不由地輕嘆一聲,卻聽此時“當”的一聲,‘定夜鐘’如期響起,那鐘聲深沉、洪亮、綿長,立于霜鐘樓下傾聽,更是震撼人心。
“當”“當”……一百單八聲洪鐘鳴完,善無畏和李鄆負手而立,皆是如沐佛光,心中似驚濤駭浪,又似波瀾不驚,仿佛置身極樂凈土之中。
正陶醉其中之時,卻見不遠處夜空中隱隱有紅光閃現,不多時,便是火光沖天,寒山寺中鑼聲四起,一和尚大聲喊道:“走水啦,走水啦,楓江樓走水啦!快來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