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政策剛剛興起之時確實掀起了一股開拓熱潮,不過這兩年一來合適開拓的領地早就已經被開拓一空。剩下的地方多是雜石遍地,地質僵硬的地方。
在這樣的地方想要開拓荒地,依靠民力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本家耕牛不足,保障現有領地尤顯不夠,又哪有多余的牛送去開墾亂石地呢
更何況對于這種亂石地即便經過翻耕,短時間也難以養活稻米。還需要不斷的翻耕,從別處搬來肥沃的土壤改良土質等到,僅僅這一條就難倒了許多人。
民間已經有流言說,土地的肥沃是上天賜予的,挖走了肥力不可恢復,自然而然百姓也不愿意出借自家的良土給別人了,這墾荒的步伐也就停了下來。”
其實這樣的想法不僅在日本流傳,全世界的百姓有信奉這樣的說法,如果不是被逼到萬不得已,誰愿意去亂石灘墾荒呢
開墾荒地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力,還需要別處優質的土壤和豐富的水資源,如果墾荒真的這面容易,西北的閩寧就不會開發的這面艱難了。
農民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土地的肥力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真實存在的,主要就是土地內罕有的氮磷鉀三種元素的比例,將富含元素的土壤挖走,必然會影響自家的土壤,又有誰愿意去做這樣的善事呢
前兩年知行大增加,一來是農民們對這些還不了解,二來是秀家開出的賞賜夠高,如果真的能自己開出100石出來,農民都能成為武士了。
可是農民們不是傻子,兩年下來已經看清楚了其中的弊端,還愿意去的人銳減。而且現如今還墾開荒荒地的,往往用大量的水資源進行灌溉,改變土質。動靜大,成效差。
秀家很快就想明白了他們的誤區是哪里,對著戶川秀安說道“本家是不是每年都要對河川進行整治工作包括整修堤壩和清淤之類的”
“這點殿下盡管放心,自從那年旭川泛濫之后,這些工作我們一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戶川秀安回應道。
聽到清淤持續中,秀家懸著的心就放了下來,繼續問道“往常我們清理出來的淤泥都是怎么處理的”
戶川秀安被秀家問懵了,怎么處理的什么怎么處理的,開挖出來的淤泥難道不是找一個地方隨便堆起來嗎那東西又腥又丑有什么用啊,不對,也有些用處,備前南部的填海一般都會用的到他們。
所以說日本的農業水平相比明國已經落后好幾代了,不僅不知道使用畜力,農具的依然在使用原始的木梨,現如今連寶物的淤泥都不知道利用。
淤泥中含有的營養元素可不是普通田地可以比擬的,這東西常年浸泡在水下,動植物的排泄物和尸體混合其中發酵,淤泥中蘊含的營養元素即便是是最肥沃的土壤都望塵莫及。
秀家看戶川秀安一臉懵逼的模樣,就知道他們沒有很好的利用淤泥,于是對著他解釋道“明國之所以富庶就是因為他們的農業技術比我們發達。妥善運用淤泥就是其中一個辦法。
淤泥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就是我們所稱的肥力,將這些淤泥分攤到荒地上所起的效果遠比從其他地方開挖一塊土地來的有效的多,新開發的領地能更快種植農作物。”
秀家現在可以說是宇喜多家的活神仙了,說什么就是什么。家中眾人對秀家天馬行空的想法,從最初的不信任轉變到現在的深信不疑。
戶川秀安聽到秀家的建議后,火速用筆記錄下來。
然而秀家依然在濤濤不絕的說道“我記得河川眾都是領內的貧苦百姓充任的吧,讓他們為我們開挖淤泥,整備河川是造福大家的事情,不能讓他們白做啊。
這樣吧,以后就以每坪10文的價格,向他們收購河床中的淤泥,對于開墾荒地的百姓以每坪150文出售給他們,對于原本就有土地,只是改良土壤用的,以每坪200文的價格出售給他們。”
河川眾是一種統稱,代指沿河而居沒有固定土地的百姓。在農耕文明時期在,這些人是最低賤的存在,不被領主重視,時常被安排最辛苦的活計。
自從宇喜多家開始整備各地河川防止洪澇之后,他們基本被收編,相當于從宇喜多家拿工錢干活,不過付出的薪水僅僅夠養活一家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