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片桐且元到達岡山城的時候,秀家正在召見龜井茲矩,正在和他商量關于南征琉球的計劃。
很多人對琉球有些了解,知道他古代中國的從屬國之一,并以此為依據認為這里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土地。
但是實際上中國古代從來都沒有對琉球有效控制過,所謂的從屬即領土的理論在國際法中根本不被承認。
事實上直到明朝初年時期,琉球向明朝進貢之時,其所謂的琉球概念都只有琉球本島,其南部的八重山群島和北部的奄美群島并不在其控制之下。
現在的歷史考證讓我們能夠通過多方證據進行佐證,琉球國是一個誕生于琉球本島之上的自發民族政權,是由其本島土著多方合并而來。
第一王朝時期是天孫王朝,這里多為神話杜撰的程度,聞名程度相當于中國的夏商時代,此時島民并沒有能力和外島相聯系的能力。
所以很多人所認為的秦漢時期東海上的蓬萊國是琉球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而中原王朝第一次了解琉球是元超派兵進攻琉球,彼時琉球王國在記載上第一次和大島奄美大島、古米久米島、馬齒山慶良間群島等外島建立了“來朝入貢”的關系。
但這一朝貢關系只是按司之間的結盟關系,外島按司與沖繩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之后便是國人更加熟悉的三山時代,即在琉球本島上因為子嗣繼承權問題而分裂出的南山、中山、北山三國時期,三國中,以中山最強,北山最弱。
此時因為琉球王國的分裂,國事衰微,與其他外司之間的從屬關系再次斷絕。
直到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歷史書上的只言片語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
至1383年,北山王怕尼芝和南山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國開始向明朝朝貢,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直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術者,三國才基本掌握建造能在海洋中航行的大船的技術,從而真正能對其他島嶼的進攻奠定基礎。
直到1429年,下克上而來巴志冒領中山王后接連征服南山和北山,以首里城為王城,琉球國才再次統一。
永樂年間,明朝賜琉球王姓為尚氏,史稱“第一尚氏王朝”。根據琉球與明朝的藩屬關系,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
明成化五年1469年,琉球國王尚德去世,國內發生內亂,王世子被殺,第一尚氏王朝滅亡。
成化六年1470年,伊是名島出身的宮中的御鎖側官管理財務的宮廷官員內間金丸被群臣推舉為君,改名為尚圓。
其于成化七年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告“父喪”。成化八年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
也是到了這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琉球的版圖才真正得到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