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那是真正的五百年才出一個的文宗級人物,足以青史留名的!
楊琛有自知之明,本來就是中人之姿,如今不過機緣巧合,做了個沒人知的文賊而已。
欺人不欺心,或許也正是因此才得了肖正國所謂的“韜光逐藪,含章未曜”八字之評。
肖正國真的是因為在網上看了文章才找上門兒的嗎?
楊琛觸網發文至今,歷時一年零五個月,該來早就來了。
事實上,此時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已經在寶島出版發行,初初試水就銷售一空,而且火爆程度喧囂塵上,“輕舞飛揚”已經成了寶島民眾的網絡情人。
出版社正在加班加點加印,而這個吃螃蟹的出版社就是寶島紅色文化出版社。
與此時的內地出版社不同,紅色文化出版社相當靈活,嘗到甜頭之后,除了嘗試著與大陸溝通,希望得到大陸授權在內地出版《第一次親密接觸》之外,還將目光轉移到了網上。
“楊二郎”之名映入眼簾。
于是當下通過《悟空傳》聯系到了北體大出版社,又通過出版社找到了楊琛的地址。
繁體版權和簡體版權是兩碼事,加上主編和楊林又是朋友,圖書銷往寶島,不吝于錦上添花之事,所以拿到楊琛的地址幾乎沒有費力。
不過,肖正國有一點沒有撒謊,他真的混金庸客棧,也看過楊琛所寫的東西。
他也確實看好楊琛的才華,所以他的真正目的是想要把楊琛綁死在紅色文化出版社的馬車上,最好能簽個長約。
即便退一步,除了《悟空傳》的繁體版權之外,最好連還未出版的其他小說的簡繁體版權也一起拿下。
如果可能,還要試試能不能拿到改編權。
要不然一個中年人陪著一個十四歲的小孩兒聊天,還夸他是要成為文宗的人物,是瘋了嗎?
不過不管兩人心里如何作想,面上交流還是很愉快。
兩人真正的分歧在于楊琛想要爭取繁體版權一次性付酬,因為距離太遠,對銷量連個模糊的概念都沒有。
而肖正國則爭取盡量以版稅分成付酬,除了資金壓力之外,還因為要盡量降低出版社承擔的風險。
別看嘴上夸著楊琛是要成為文宗的人物,但誰知道市場會不會接受?
銷量才是根本。
這個問題是信任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利益的問題。
牽扯到錢,再小的事都是大事。
楊琛有些無奈。
如果在小說里,是不是應該反過來才對,作家爭取版稅分成,出版社爭取一次性買斷,甚至還要簽個對賭協議?
這給了楊琛一絲安慰,最少我不是活在小說里的紙片人。
關于錢的問題肯定不是一次就能談妥的,肖正國也正是因此才把突破口定在楊琛身上。
跟他聊未來,聊前景,不要把目光局限在眼前,文人應該重名輕利,有了名,利自然滾滾而來,風物長宜放眼量嘛!
楊琛則是苦著臉哭窮,要么直接就是我還是個孩子,還是跟我父母談吧巴拉巴拉。
兩個人一時間相談甚歡,不時響起大笑聲。
仿佛高山見流水,伯牙遇子期。
“真他娘的難纏!”
二人心中腹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