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以后開機甲戰艦不爽么?而且楊宇發現一級以后的項目會更少,但是更難。
因為機甲駕駛的要求更高,畢竟就算是普通的小型機甲和工程機甲對動作的要求沒有那么高,但是還是有著近百個按鈕、幾個踏板以及檔把配合才能完成操作。對手速和肌肉記憶的要求很高的。
雖然是夢中學習,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楊宇學的東西都可以潛意識的發揮出來,很快形成肌肉記憶。就像騎車一樣,很多技術性動作楊宇都只是夢里學過,但是潛意識的還是很快上手。(不要問原理,問就是系統爸爸的能力)
另外楊宇還打算找個方法把一些東西推出去,一是籌備資金,二是為未來拿出更多東西的時候不至于讓其他人有所懷疑。這點很多小說主角都是這樣做的,只是處理的方法和步驟不一樣而已,而楊宇又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影響進度。
所以只能這樣做。
而現在楊宇打算用于推廣出去的東西就是“基于固態合成鋰電池”。這個電池并不比現在市面上的鋰電池強多少,是目前最方便方便拿出去,而且收益還不錯的項目。
最大的優點就是穩定和安全。
不要說短路,你就是拿刀砍成幾半都不會發生爆炸事件。
還有就是儲電量比現在市面的的電池儲電量達到2倍左右。
楊宇拿出這個技術主要是用于過度,以后機甲用的肯定不是這個。
而現在楊宇還沒學完一級的技術,所以暫時也造不出機甲。
楊宇打算拿出這個技術的方式就是制作出一個機器人。
看過《鐵甲鋼拳》的人都知道,楊宇想做的就是那個。
畢竟一開始就拿出機甲不太現實。很多技術現在楊宇還沒學會。
但是《鐵甲鋼拳》那樣的遙控機器人就沒問題了。
那個機器人只需要完成“動力模塊”、“緩沖模塊”、“智能模塊”、“結構模塊”、“控制模塊”以及一些小模塊就可以做到。
而動力模塊用“基于固態合成鋰電池”配合一部分液壓裝置和系統自帶的一種小型多功能動力電機就可以帶動。
緩沖模塊在機甲關節緩沖技術中就有一種小的關節緩沖裝置可以代替。裝甲緩沖暫時不用做,這個機器人楊宇也打算以后用于表演性的拳擊比賽用。
如果有裝甲緩沖那怎么打壞,楊宇還怎么愉快的割韭菜。
而《鐵甲鋼拳》2011年年底剛上映,直到現在熱度還沒有下來。只要到時候楊宇盡快拿出產品,避開名字和外觀等專利之后,還不賺大發。
至于有人考慮到這可能被別人用來戰爭之類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雖然關節模塊只是機械結構比較好仿制,但是用于作為結構模塊的材料是機甲技術里面的s1塑鋼建造的,沒有材料的配方,誰仿制得了?逆推都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時間。
沒有相應的材料技術怎么能承受住機體劇烈動作的轉換,要是真有人仿制肯定一運行就散架。
言歸正傳,除了結構模塊用S1塑鋼外,智能模塊楊宇打算編寫一個半人工智能出來,這才是最重要的東西,沒有這個不管機體怎么運轉都是笨拙無比;
這個半智能模塊和普通小型機甲用的差距不大,性能差不多。唯一比較大的區別就是機甲更大,要實現的動作要求也更復雜。
所以很多動作都要人配合操作桿和按鈕等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