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個過程中,連接艙段到核心主軸的艙段也可以移動調整。
由此可見,想要造出這么一個帶有旋轉重力的空間站,其建造難度可想而知。
本來,在楊宇提出這個方案后一開始是被拒絕的。
雖然旋轉重力的原理不難,大家都知道。
但是,對于世界上的所有國家來說,想要實現這個帶旋轉重力的空間站只能兩種方法。
第一,就是在地面建造好艙段之后使用巨型火箭運輸到太空進行組裝。
第二,就是把材料運輸上去隨后再使用載人飛船把技術工運輸到太空軌道之上,還得客服真空環境下使用焊接的方式來建造。
第一種方法,世界上目前沒有運載能力那么大的火箭來運輸,因為就算是分開組裝,很多大型裝置也得整體運輸,而不是分成很小的模塊。
目前來說,沒有人能夠做得到。
當然,楊宇其實也能做到。
盡管二級的技術資料之中最大的火箭也才剛到重型級別,遠遠達不到巨型火箭的地步。
但是,相關的技術其實對于楊宇的情況來說,并不困難。
不過,楊宇有更好的方式,當然不會吃力不討好的自己慢慢花時間去研究。
而第二種,確實可以做到,但是就算現在國內有了火箭回收技術,運輸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然而,這個數量實在是太過龐了,運輸的成本就算減緩了幾十倍也還是很高。
不過,當楊宇拿出電磁真空軌道拋物這一技術之后,所有的人都認可這個計劃的可行性。
畢竟,按照楊宇的演示情況來說,完全可以使用電磁真空軌道拋物技術把所需要的物資拋射到外太空。
隨后再利用攔拋射出去用于裝載物資的貨倉自帶的減速裝置進行減速,隨后利用飛船托運的方式把物資運送到空間站的預定軌道。
最后,再使用載人飛船把技術工人運輸到太空組裝,從而達到減少開支的目的。
不過,當這些國家想要加入之后,這個計劃只好再原來的基礎上再一次進行修改。
除了原計劃的兩個旋轉重力裝置以外,核心主軸的長度增加了50米達到了200米。
在增加的這節核心軸的尾端,還得再建造一個大約可以產生0.4g重力的直徑180米左右的旋轉重力裝置。
所以,新的天工空間站的主體由三個旋轉重力艙段和一根長達200米的主軸組成,大約可以供應150人在空間站上面生活。
旋轉重力艙主要用于提供航天員的休息和日常生活,這也是為了讓這些航天員可以長期待在外太空,而不至于大量流逝骨質中的鈣元素。
畢竟,人體在外太空待的時間太長的話,還是會影響身體的各項機能。
盡管,這些旋轉重力裝置只能產生一半左右的藍星標準重力。
但是,這也遠比太空中接近零重力的狀態好很多。
再有,旋轉重力艙中肯定會配備一些鍛煉的設備。
這也的話,航天員在外太空每天保持一定的鍛煉量。
然后只要除了工作時間以外,一直待在旋轉重力艙中。
這樣的話,航天員完全可以長期的在外太空駐守,而不用擔心身體鈣質流失。
除了用于休息的旋轉重力裝置以外,各國的實驗艙都將連接在旋轉重力艙之間的主軸上。
而原本兔子公布天工空間站的時候并沒有公布要即將建造的空間站具備造旋轉重力艙段,而是打算當開始建設之后再找合適的機會的再來公布。
但是由于這些國家的加入,不得不把這一計劃提前暴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