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今天,零重力正式入駐天工空間站的日子。
此時‘黔州衛星發射中心’正準備向外太空發射最新研制的載人航天飛船‘星舟號’。
‘星舟號’是楊宇研發用來專門作為客運所用。
比科研所用的載人飛船空間更大,可以同時運送20個人進入外太空。
不過,由于空間更大了,體型自然也更大,所以搭載這種‘星舟號’載人飛船的是‘星辰三號’重型運載火箭。
‘星辰三號’是這兩年才發射成功的重型運載火箭。
由零重力一手打造,具備藍星近地軌道200噸運力、同步軌道100噸、月球軌道70噸運力。
而這次的‘星舟號’載人飛船滿載也才70多噸,并且‘星辰三號’只是把載人飛船運送到同步軌道而已。
再加上多次發射的順利穩定,所以完全能夠勝任。
而零重力這次只打算想外太空發射運送40位航天員。
其中除了科研人員外,還有技工人員以及1名廚師。
楊宇正坐在自家的‘星舟號’載人飛船內部,除了他以外,還有19名零重力的航天員也在內。
剩余的20人則是乘坐另外一艘‘星舟2號’載人飛船,他們將會在楊宇們乘坐的這架‘星辰三號’發射之后十分鐘跟著發射。
隨著時間來到晚上9點鐘。
這次的發射時間之所以選擇在晚上,除了發射窗口的原因,主要還是為了慶祝即將到來的元旦。
原則上來說,只要技術達到,天氣情況良好,什么時候都可以向外太空發射火箭。
之所以以前會很重視選擇發射窗口,主要原因是為了更安全,穩定的發射。
隨著倒計時的啟動。
楊宇一行人耳機里傳來飛控中心工作人員的‘點火’聲。
“轟...”
‘星辰三號’在所有人的目光中向著外太空飛去。
為了不讓粉絲和家人擔心,這次楊宇上太空是保密的,所以并沒有直播。
等到順利到達太空之后,楊宇才會聯系家人。
...
很快,‘星辰三號’就突破了大氣層來到了外太空,接著和二級火箭分離之后就繼續向著更高的軌道飛去。
盡管天工空間站的體積比國際空間站大很多,重量也很重是它的很多倍,但是建造的軌道高度也僅僅只是在同步軌道423公里處。
般來說,空間站大都在約400公里左右的高度的軌道上運行。
1.主要原因有三個:
2.運輸成本,相對傳統空間站的建造方式,越高的地方耗費的燃料等就更加多,成本自然就更大。
3.主要還是航天員和空間站本身的安全問題,在藍星周圍存在的磁場會控制一些帶電的電子和離子,與來自太陽風的高能粒子對抗。
如果空間站的軌道太高的話,就無法收到磁場的保護,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害。
實際上,太空和藍星大氣層并沒有明確的邊界,國際航空聯合會將100公里的高度定義為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即“卡門線”,卡門線外為太空。
一般太空實驗所關心的接近真空的環境、無云層遮擋的望遠鏡觀測優勢、近乎無重力的實驗條件等等,400公里高度都足以滿足。
并且通過一些物理過程注入來自太陽風的高能粒子,或是加速藍星周圍本身的帶電粒子。
因此,空間站飛行在400公里高度附近是比較安全而合適的。
當然,以后楊宇建造的高軌道衛星空間站并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雖說是高軌道,但是其實也是沒有脫離藍星的磁場范圍,最多也就是800公里左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