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星獸群估計還在休眠,狩獵也不急在一時,有的是時間讓大家修養一番。
更何況,還有幾支機甲小隊還沒有回來。
等那幾支機甲小隊回來之后,楊宇才會安排。
另一邊,艦橋上,謝剛、彭玉良、方軒三人也紛紛來到艦橋。
見面之后,幾人就針對星空蠕蟲的事情開了一個簡要的會議。
楊宇先是對這次的發現簡單的做了一個介紹。
介紹完畢之后,大家就針對這件事發表各自的意見。
最終所有人一致認為,在行動之前,首先應該對小行星進行一個全面的勘察,并生成一個3D模型。
到時候,再根據模型進行戰斗部署。
并且,還要對發現小行星進行全面監控,盡可能的去多發現類似前面發現的那只星空蠕蟲。
這樣可以大致判斷出星空蠕蟲在小行星上的分布軌跡。
也可以方便戰斗部署的時候針對性的去執行狩獵任務,避免戰力的不合理利用。
會議繼續,接下來就是討論狩獵到星獸之后的處理,以及協調各部門配合等工作。
會議結束,楊宇等人立即各自去安排工作。
彭玉良回道實驗室讓科學家們準備相應的工具,準備分解星獸。
沒錯,就是分解,而不是解剖。
這些科學家要客串一把屠夫,負責把狩獵回來的星獸給進行分解。
畢竟,星獸不是所有的位置都值錢。
為了合理的利用好黔州號上的儲存空間,只能把有用的東西給分解收集起來,拿回去交接任務或者賣掉。
至于沒用的部分,除了留下一小部分用于科學研究以外,剩下的都需要銷毀。
不僅如此,所有黔州號上的人都有各自的任務,包括隨行過來的家屬,沒有各自工作的人也需要去領取外骨骼裝甲幫忙搬運采集到的材料等等。
說道這里,不得不說一件事。
其實,針對采集星獸材料這件事。
無妄之域其實專門開發出專門用來分解星獸材料的設備。
可惜,楊宇他們沒有,只能手動分解,并且還要穿戴防護服,難度大大增加。
沒辦法,還是吃了沒經驗和情報收集不全的虧。
雖然這些設備制造難度不大,楊宇也做的出來。
但可惜,黔州號上的條件不允許,又沒有相應的材料,自然沒有辦法。
直到這場會議,被人提出來之后,楊宇才反應過來。
雖然情報里面沒有提到過這種處理星獸的設備,但楊宇知道肯定有的。
科技本質上就是用來解放人類的勞動力的一種手段,既然有狩獵這個職業,那么肯定會有相應的設備。
可惜,現在他們沒有。
沒辦法,楊宇只能把這件事寫入備忘錄里面,打算等狩獵回去之后立馬安排上。
除了彭玉良,方軒也下去安排陸戰隊的隊員準備加入支援分解大軍。
謝剛不用說,自然是安排機甲大隊的作戰任務。
至于楊宇和鄭愛國,則繼續在艦橋上安排對小行星的監控、探測和分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