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李光地:①趙云、張嶷不獨有將畧,其見事明決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②蜀漢雖小,年數不多,卻有可觀。人物之盛,亦不止一武侯,即如關侯對張遼言:“吾極知曹公待我厚,但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悖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何等磊落。趙子龍不受第宅,曰:“霍去病尚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室未復,無所用此。”又謂“漢賊曹操,非孫權。”都中義理。張翼德釋嚴顏,奉之上坐而受教,何等風誼,受劉子初之侮慢而不怒,何等氣度,至后尚有蔣公琰、費文偉,即姜伯約亦有意思。朱子以正統歸之,允當。“熒惑守心”之說,渺茫不可知,惟以人道大義為定,方是正理。
王復禮《季漢五志》:①順平真儒將哉。其律己也嚴。接人也慎。其見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當陽救主。奮不顧身。漢水立功。威還似虎。語云。膽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圓而行欲方。其順平之謂乎。②當陽之戰、孫夫人之歸,微子龍則后主將不免矣,故無論功烈才品逈出三國諸人之上。[54]
計大受《史林測義》(論趙云諫東征):時則不愧諸葛忠武之大節。而有古大臣之風烈已。[55]
易佩紳《通鑒觸緒》:云固武臣之有本末者,而兼有儒臣體用矣。
陳允錫《史緯》(論趙云諫東征):此策甚高,備不從以取敗,天不祚漢也。[56]
李景星《四史評議》: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皆為蜀之名將,故合傳。
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使如趙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倘用順平之言,舍孫權而取關中,秦隴響應,漢室可興矣。[57]
趙作羹《季漢記》(評分田之諫):觀云此議,得為治之本矣。
朱可亭:①《歷代名臣錄》:云與關張及馬超黃忠。號五虎將。陳壽以其強摯壯猛。比于灌滕。②《史傳三編》:故孫臏減灶而虞詡增灶,趙奢增壘而趙云開壘,虛實強弱之形,兵事固倏忽而異變也。[58]
林暢園師:以孫夫人之橫,但任趙云、法正二人便足以制之,賢者之有益于人國如此。[59]
《同治桂陽直隸州記》:順平虎臣,略地領鎮。卻婚辭宅,毅志彌奮。
嚴如熤《三省山內邊防論》:褒中棧道棧閣,用趙云王平輩忠謹慎密,良將專司之。其意固有在也。
陳淡野《相理衡真》:人亦一器也,莫不各有其量。如天地之量,圣賢帝王之所效焉。山岳江海之量,公侯卿相之所則焉。古夷齊有容人之大量,孟夫子有浩然之氣量,范文正公有濟世之德量,郭子儀有福量,諸葛武侯有智量,歐陽永叔有才量,呂蒙正有度量,趙子龍有膽量,李德裕有力量,此皆遠大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