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光宙《史評》:然則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云乎哉?[47]
王士騏《諸葛忠武侯全書》:光明洞達,可為濫賞之戒。觀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將而已。[48]
沈國元《二十一史論贊》:而趙云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李賢《明一統志》:智勇兼全。子龍可謂有古大臣之風。[49]
萬應隆《三峰史論》:趙云以漢賊不可不討,故授以室而不顧,漢賊未滅一語,嚴于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50]
張溥《歷代史論》(論趙云伐吳之言):其明大義,斷大策,同于魯肅,然度先主不能聽也。[47]
李紀《詳注史略補遺大成》:(昭烈)用趙云而取漢中,遣關羽而攻樊城。[51]
楊時偉《狂狷裁中》:子龍心貫金石,義薄云天,不減關張。[52]
葉山:斯趙子龍所以艱難百戰而求先主也。然則舜之于堯;禹之于舜;皋陶稷契之于禹;伊尹之于湯;太公之于武;幸之幸者也。孔明之于劉禪;陸贄之于唐德;李綱趙鼎之于宋高;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奮鵬:子龍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王夫之《讀通鑒論》: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于夷陵,老將如趙云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沖主,以向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云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于許、雒,而徒流于猇亭乎?[53]
后來,袁術北上投奔袁紹
后來,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于徐州,劉備趁機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命關羽守下邳,代行太守職務,劉備則返回小沛。[8-9]
關羽,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2]到了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關羽、張飛都加入其中,隨劉備輾轉各地,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感情好到連睡覺也要睡在一起。[3]劉備擔任平原相時,任命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隨劉備出席活動時,關羽和張飛則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周全。[2]統部曲。隨劉備出席活動時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