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中端作品題材并非唐寅最擅長的山水或并非唐寅藝術成熟時期的山水作品;
魚龍混雜的拍賣市場中有不少傳為代筆或僅有落款卻無法確定是否真跡的作品流通等等;
這些都是造成唐寅中端市場困頓現狀的主要原因!
所以范寧手中那幅《春山踏青圖》的窘境就很明顯了,而組織方的策略也昭然若揭。
首先,那幅畫并不符合“著錄豐富、流傳有緒”的特點,在各種史冊中毫無記錄;
其次,在僅有落款和風格相同的情況下,并未有足夠證據能夠證明其是否真跡;
最后,結合唐寅的知名度以及參加私拍的老板們本身半桶水晃蕩的特性……
三方相結合,在無法徹底確定真偽的前提下,與其說它是唐寅真跡,然后被一頓嘲諷甚至有其他后患,還不如直接說它是仿作,然后結合這副畫自身的特點,給出一個眾人能夠接受的答案來。
可以說組織方是算盡了那些大老板們的心理。
一來,作為組織方,自家打眼把真品當贗品賣,總比最后讓人發現把贗品當真品賣,更能激發那些狗大戶們來參加私拍的激情,對后續的生意興旺才是最有利的;
二來,沒有著錄流傳的作品本身就欠缺價格上行的可能性,真當做真跡來賣,拿不出有力的說法,最后的成交價就有可能只有幾十萬!
所以兩項比較,不如當它仿作來賣更加劃算!
因為在古玩市場上,很多同時代的精品仿作,其實很多時候是不下于真跡的價格的!
即便中間有所差距,但那最后的成交價,也絕對會比原來幾十萬的價格要高的多的多。
換做范寧是組織方,他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所以最后范寧得到的所謂漏洞的消息,就是那句“沒有著錄流傳,僅有落款,無法確定真跡”的話。
但這話,說實話范寧心里是犯嘀咕的,說給三位老哥之后,這三位同樣嘀咕不已。
因為他們作為藏家,是無法像私拍組織者那樣,純粹從利益角度出發做考量的。
他們對作品真偽的執著程度,遠比那點金錢利益更加看重的多的多!
但……
還是那句話,唐寅的名聲太過響亮,利益驅使之下,偽作、仿作等充斥市場,如果真的沒法找到相關著錄流傳的證據,那真的是誰也無法保證其真實性。
這樣一來,就只能當作一幅仿作看待,即便是袁老之流,也毫無辦法可言。
好在范寧本身對其是否真偽沒有太多執念,更何況本就是以仿作的心態購買,就更沒有太多遺憾了。
反而現在這種真假難辨的狀態,讓范寧有種莫名賺了的感覺。
畢竟仿作的結果已經有了,但萬一是真跡呢?
那他就絕對是賺翻了!
綜合起來,結果他范某人還是大賺一筆,這錢花的就相當的值,讓他相當開心!
至于袁朱唐三人,就只剩唏噓不已了。
所謂因緣際會,有時候世事無常,非人力所能決,一切皆有“緣”之一字而定,便只能徒呼奈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