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叔用搭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擦汗,又順了順有些凌亂的胡須,忙活了小半個時辰,總算把客人都安頓好,這才有空喘息。
見那兄妹三人規規矩矩地守在自己身邊,東叔年老成精,哪里還不知道他們所圖的是什么,想想剛才他們的表現尚算滿意。
說實話,要是沒有這三人幫忙,自己孤身一人,年紀又大,多半不能這么快的就把上門的客人服侍妥貼。
雖然上手生疏,該做什么事兒不太清楚,不過架不住三兄妹機敏,只要自己說上一嘴,很快就能心領神會,把事兒做得讓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有了今晚的經歷,東叔清楚,僅憑自己一人,僅憑自己這把老骨頭,是撐不起客棧來的,若無人幫襯,不但客棧要倒閉,就是自己的身體也要垮。
這兄妹三人倒是合適,只不過有些話得提前分說清楚,免得事后鬧出什么幺蛾子。
“嗯,你三人手腳倒是挺勤快的,若想留下,倒也不是不行。”
見周秦川他們喜形于色,東叔板著臉接著道:
“不過,咱們事先可說好了,一文工錢都沒有,就管飯,成就留下,要是不愿意,我也不強留,你們還是明日一早就去罷。”
周秦川一聽,果然不出他所料,不發工錢,那怎么都得管飯,不過,這飯是管兩頓還是三頓,也得問明才行。
三頓飯才能吃飽,即便不發工錢,也可以在此逗留一段時日,稍作休整。
兩頓嘛,還得自己倒貼一頓飯錢,就有些不太劃算,即便迫不得已留下來,也決計呆不了多久。
當下周秦川小心翼翼地把這個疑慮向東叔問了,沒想到東叔像看白癡一樣地看了他一眼后,不屑地回答說,自然是一天管三頓飯。
還說他們雖然付不起工錢,但只要客棧存在一天,就不會在吃食上面虧待伙計,讓周秦川放寬心就是。
周秦川抓抓腦袋,有些疑惑。
滇南的農村,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是有不少保持一天兩頓飯的傳統。
初臨大明景泰年間,在關陽鎮的百姓,也都是以兩餐為主。
弄得周秦川就此認為,整個大明都是一日兩頓飯,而后世的滇南也是承襲的這種傳統。
不過仔細想想,到了運河邊上之后,那些酒樓飯鋪,似乎大部分都是一日供應三頓飯菜,只是之前他和小濟沒有窘迫到計較一日幾餐的地步,也就不太留意。
再看蘇幼蓉,這個江南妹子,自從同他和小濟攪和到一起后,對一日三餐這種事兒是坦然受之,顯而易見,她以往也是這么吃的。
看來是自己缺乏常識,以偏概全了,周秦川自嘲。
其實一日幾餐這種事情,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與否有關,關陽、毛陽兩鎮,同運河邊自是無法相比,吃兩頓也合情合理。
像客棧這種行業,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比牛多,要是只吃兩頓飯,恐怕沒幾人能全天撐下來。
東叔見周秦川不表態留還是不留,忍不住重重一咳,提示自己的存在,心中對小濟的說辭卻是信了幾分。
原來是小地方出來的人,難怪要問一日能吃幾頓飯,看那樣子,不會是因為能多吃一餐歡喜傻了罷。
嗯,看來即便沒有工錢,這事兒多半也能成。
周秦川回過神來,趕緊作揖回復:
“既如此,我兄妹三人就留下了,多謝東叔收留,對了,不知東家那兒需不需要知會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