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法子就是用面包代替烙餅,作為客棧今后售賣的主食。
烙餅未經發酵,又干又硬,說實話,偶而吃上一嘴還可以,時日一長,任誰都受不了。
唯一的好處,就是因為其干,不易腐壞,是跋涉人群不得不選擇的干糧。
蒸餅倒是松軟可口,卻又擱不住多久,尤其是在高溫多雨的夏日,讓出門在外之人不得不放棄。
面包卻不一樣,可說是兼具了烙餅與饅頭之所長,拿來做干糧最合適不過。
其與蒸餅一樣,也發過酵,除了最外的一層殼有些硬之外,內里同樣松軟可口,極易消化。
而且也有烙餅的長處,那就是水分含量少,不易生霉腐壞。
更重要的,是其經過烤制而成,對大多數人都有不可抵擋的誘惑力。
人類最先吃的熟食,就是烤出來的,可以說基因里就對烤制食物有特殊嗜好,要不然各種燒烤食物也不會直到后世都還經久不衰。
尤其是面包剛出爐那會兒,香氣彌漫,蒸餅遠遠不及,讓人一聞之下就食指大動,天然自帶廣告效應。
“真的?真能吃上面包了?”
小濟樂了,他之前吃過,深愛其味,又對做法也非常有興趣,三人中數他對面包最為期盼。
“秦川哥,說說看,都要準備些什么,我和小濟好給你幫忙。”
蘇幼蓉已經躍躍欲試了。
說幫忙那是顧忌周秦川面子,話往好了說。
這段時日接觸下來,蘇幼蓉早已清楚,在廚事上周秦川就是給人打下手的水平,即便面包怎么做他知道,也別指望他能從頭到尾獨立完成。
多半就是清楚整個過程,想要把面包完完整整做出來,還得靠自己和小濟。
至于會不會牽涉到家傳秘技什么的,蘇幼蓉壓根沒往這上面想。
若周秦川真自祖上得了面包的傳承,廚藝也就不會這么不入流了。
“簡單,幼蓉,我跟你說,和做蒸餅差不離,準備好麥面和老面疙瘩就行,一開始都是和面、發面,只是最后一步有所不同,蒸餅靠蒸,面包靠烤......”
此時不像后世,有專門用來發面的酵母,多是用老面疙瘩來發面,周秦川來的時日不短,也算有了些基本的認知。
至于將面包的做法視為隱秘,敝帚自珍的念頭,周秦川絲毫也沒有。
而是把自己所知的,關于面包的一鱗半爪,有些炫耀地說了出來。
只是說到烤的時候,他忽地愣住了,對啊,自己怎么把烤給疏忽了。
饅頭(也就是蒸餅)的最后那步——蒸——很方便,客棧伙房里就有蒸籠,隨時可以上手。
即便沒有,也不礙事,走幾步路,去南邊村子里也能買到。
可是烤面包的器具就麻煩了,如今整個大明恐怕都不會有用來烤面包的爐子。
想到這里,周秦川只覺得渾身上下猶如被澆了一盆涼水,如果不能想辦法解決烤爐的問題,那做面包一事,只能涼涼了。
周秦川穿越前所能見到的烤面包爐具,多是現代化的烤箱,以電或燃氣來加熱。
這些類型的烤箱,即便有現成的,在大明也用不上,純粹是擺設。
如今想要烤面包,只能自己動手做個烤爐出來。
可那種老派的烤爐,周秦川從沒見過,這玩意兒或許只有在歐洲,一些經營很久的工坊里,還在后世繼續使用。
事實上,在大明一直要到距今百多年后的萬歷年間,才有西方傳教士把烤面包的工藝帶入中土,那時才可能有現成的烤爐可供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