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拳頭大就聽誰的,這是草原上的規矩,因此朵顏三衛對稱臣于大明并無任何抵觸,他們在意的,是納貢。
蒙人除了放牧,不事其他生產,所需物品基本都要靠同中原的交易來換取,此時朝廷尚未設置椎場邊市,想要獲取物品,明面上唯一的途徑就是朝貢。
他們進貢皮毛牲畜,明廷賜給他們糧食布匹,青鹽茶葉等等,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貿易。
一年朝貢的次數,從十幾次到幾十次,朝貢人員成百上千,那是一點都不奇怪,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朝貢,換取他們所需的物品。
數年前的土木之變,歸根結底其實就是瓦剌同明廷之間,就朝貢一事引發的巨變。
不過即便朝貢次數再多,規模再大,能滿足蒙人貴族的需求就差不多了,普通牧民的日常所需,幾乎全靠民間的私下貿易,說難聽些,就是走私。
‘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
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
有20%,就會活潑起來;
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
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
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
這句話十分經典,邊貿的巨大利益,讓不少人甘冒殺頭的危險也要做。
朵顏三衛這一帶的長城各關口,因久無戰事,朝廷又要對其施以懷柔之策,管的并不如遼東那么嚴。
甚至為了安撫朵顏三衛,讓他們不與瓦剌、韃靼各部同流合污,再起邊釁,對于民間走私采取放任甚至可以說是放縱的態度。
商隊不拘規模大小,遠近親疏,只需按騾馬數量,差不多每匹百錢的價格,交些銀子給邊軍,就能進出關口。
按周秦川的看法,這種收錢放行的形式其實已經具備了關稅的性質。
寬松的時候,商隊甚至能堂而皇之地從古北口出入,若是風聲稍緊,也能從其他墩堡進出。
因此古北口成了華北一帶的邊貿重鎮,進出草原的最大一個集散地。
周秦川他們要去遼東,不走海路的話,只能先從這里出關,然后自己再想辦法東去。
不過,單槍匹馬地跑到草原上,可不是明智之舉,關外馬匪不少,這種跑單幫的在他們眼中就是肥羊,甚至一些部落也不會客氣。
大多都是跟著大商隊,或是小商隊湊在一起,怎么也要有個幾百人,才能出關。
周秦川他們到古北口的時機不湊巧,前兩天剛走了一批小商隊,如今留在古北口的人數不足,現下就只能等。
要是運氣好,來只大商隊,立馬就能出發,否則的話就只能等著湊人,什么時候人數差不多了,什么時候出發。
只是要出關的都是商隊,不論多少,總有些貨物,周秦川三人來的匆忙,全無準備,兩手空空的樣子未免有些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