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的南下,不過是想逃到長城一線,然后或用銀錢賄賂大明邊軍,或仗身手敏捷偷爬邊墻入關,總之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辦法混入大明。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大伙兒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出關前是怎生模樣,回到中原后仍是怎生模樣,在也失八禿的經歷就當是人生中的一段小小插曲。
這就是周秦川一開始不愿南下的根本緣由,已然有近兩千人唯他馬首是瞻,就這么回到中原四散而去,豈不是辜負了大伙兒對他的信任,也白瞎了這么一股人數不少的勢力,還不如到遼東闖蕩一番。
秦琪南下的計劃瘋狂而大膽,她要以她的兩個兄長為首,效仿漢代匈奴的呼韓耶單于,以北元的各種印璽為餌,帶著整隊人馬作為他們的擁躉,南投明廷。
當時在也失八禿,雖然阿剌驟起發難,但是秦博兄弟倆的反應不慢,逃離之時最重要的東西都基本帶上了,包括阿剌擊敗脫脫不花,從其手中搶來,之后又交給也先的北元印璽。
朱元璋雖然擊敗蒙元,恢復了中原,但是元順帝從京師逃跑的時候,走得非常堅決,那么多的嬪妃都沒落下,更別提至關重要的印璽了。
尤其是其中其中的重中之重——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憑證。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于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擲璽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璽轉歸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閏月辛巳辰時,后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于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北宋哲宗時期,傳國玉璽再現于世,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玉璽被金國掠走,此后王朝更迭,最終落入了元廷手中。
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中一個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對明廷來說,傳國玉璽一日沒有拿到手,就意味著即便蒙元被趕回草原,重新成了韃寇,也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被滅亡。
因此北元的印璽對大明有異乎尋常的意義。
秦琪以交還北元印璽為條件南附大明,可以說是拿捏住了大明的要害,由不得明廷不答應。
且多半還會為此大加封賞,以昭示千金買馬骨的效應。
按秦琪的分析,秦博和阿失帖木兒多半會被封王,一為順寧王,一為敬順王,分別承繼祖輩和父輩的大明封號。
至于將全隊人馬糾合在一起南下,則是為了他們今后的出路考慮。
南投大明,若是只有零星數人,即便上繳了全數的北元印璽,明廷也不會太過重視,封個閑散王爺,在京師養著即可。
但若人數過多,有數萬人馬的話,則又難免讓人忌憚。
一萬上下的規模,在秦琪看來剛剛好,既展現了實力,不虞被人小覷,又不致讓明廷顧忌。
這一萬人漢蒙混和,看似雜亂,但只要不被打散,讓明廷敕封一個休養生息的場所,如同朵顏三衛那般,與明軍守望互助,就不但有自保之戰力,還能耕種建城,發展壯大。
是以秦琪才叮囑周秦川等人,要施借刀之計,除去心有異志的桀驁之輩,以便將整隊人馬掌控于手,增加他們同明廷交涉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