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紐約時報》特約評論員如此點評陸絆的作品:
“《春日無戰事》是一部通過展現絕望來引導人們感受希望的電影,就像許多戰爭電影,雖然細致描繪了戰爭的點點滴滴,但實際上是通過真實地展現戰爭的殘酷來喚起普羅大眾對于戰爭的恐懼和厭惡,達到反戰的目的,而陸絆導演的這一部電影,毫無疑問,正是通過對充滿絕望的世界的細致描寫與刻畫,通過對美好事物的破壞來引發觀眾們對于這樣的世界的憎恨與害怕,從而更加珍視現有的世界,對生活充滿希望,因此,完全可以說,這是一部反絕望的電影!”
英國,《泰晤士報》采訪了劍橋大學影像與傳播學的教授,詢問她對于《春日無戰事》的看法,她表示:
“《春日無戰事》是一部觀眾與導演,演員,共同參與完成的實驗性質的電影,當觀眾們觀看完劇情之后,他們就成為了劇情的一部分,由他們與其他尚未觀看的觀眾共同演繹了劇情里的內容,導演陸絆通過細膩的情感,絢麗的畫面,以及殘酷的劇情,讓觀眾們感同身受,才達成了如今的效果,可以說,這樣的劇本可能以后會有,這樣的導演可能以后會有,這樣的演員可能以后會有,但三者重疊,能夠達到完美的,只有這一部《春日無戰事》。”
島國,作為與《春日無戰事》里的背景和島最相像的國家,他們的報道《讀賣新聞》則怒斥陸絆的電影。
“《春日無戰事》里表現的島國文化雖然無可挑剔,將物哀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但和島政府與我國政府絕非同類,我國是不會做出像電影里那樣坑騙殘害無辜少女的行為的,陸絆導演通過電影含沙射影地諷刺我國傳統文化的舉動是褻瀆藝術的!”
當然,罵歸罵,《春日無戰事》在島國的票房很快拿到了第一,再加上島國人那種從重的心理,票房節節攀升,迅速達到了年度第一的位置。
《中國電影報道》的記者王箐有幸采訪到了陸絆,并撰寫了一篇簡要的訪談。
Q:陸絆導演,請問你對于國際上對《春日無戰事》的好評如何看待呢?
A:我認為藝術是無國界的,這部電影能讓大家感受到類似的東西,超越了文化與國家,這說明我們人類的文明是有某些共性的,這些共性就是維持我們社會的紐帶。
Q:那對于島國官方媒體的差評,你又是如何看待的?
A:我展現的是和島的風貌,它可能與現實中的國家有相似之處,可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對于有的人對號入座的行為,我只能懷疑他們閑的程度了。
Q:有人說,你是一名國內的導演,卻用別的國家的背景和文化拍電影,有崇洋媚外的嫌疑,你怎么看?
A:故事需要合適的載體,這個故事發生在和島,這是你和我都沒辦法改變的事情,我不能虛偽地去篡改已經發生的事情,我這個人最優秀的品質就是誠實。
Q:還有評論家表示,你打著治愈人心的標簽,結果卻展現了一個無比殘酷的故事,涉嫌利用這些宣傳來欺騙觀眾,你認為呢?
A:我覺得這并不沖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認為我這部電影殘酷,有人認為這部電影治愈,還有人可能覺得這電影的結局還不夠黑深殘,正是因為能從一個結局里看出許多不一樣的東西,故事才能反復琢磨,品味。
Q:最后是有關琥珀的問題,她的演員一直沒有露面,這是某種宣傳手段或者表現方法嗎?
A:不如我讓她來親自回答這個問題吧?
Q:那請問琥珀小姐在哪里呢?
A:她就在這里哦。
*
求推薦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