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稿未改
可能大改
全場掌聲雷動。
“真特么是見了鬼了我明明都知道,這個導演就是愛拍這種放滿了玻璃渣子的片子,越到結局,越苦,我為什么不信邪,還是走進來了”
這是在場相當一部分,對于戴承弼這個華夏文藝片導演有印象的觀眾的心聲
“雖然拍攝風格與之前,存在區別,但鏡頭視覺語言、色彩構造一放出來,就有種莫名熟悉”
“噢,女主角是叫夏郁吧我在柏林看過她另一部電影,清高又美艷,像臘梅、玫瑰,這部電影里,她太寡淡了,像百合,充滿自制力、抵抗誘惑”
“完全沒辦法將這兩個角色聯系成一個人”
“對,就是她”
“男主演也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眼下華夏影視圈的現狀嗎”
“現狀”
“那幾個老演員不說,就說這兩個主演,完全不比我們歐美新生代的頂尖演員差”
“電影題材,雖然還是談及“金錢、貧窮”,但拍攝的環境,終于不再是完全體現華夏貧窮落后的社會,而且內容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低入塵埃,只是真實,但有代入感,也更有靈魂”
“還有前年的劍客你看過嗎”
“榮獲了戛納最佳導演獎項的那一部”
“對,非常精彩,還有去年的一部溺水,我建議你們看看”
“今年又再有金陵祭和治愈麻雀這樣的片子如果,往后華夏電影都是這種水準,也許,再過不久,華夏電影、華夏影壇就要迎來騰飛”
夏郁一行人在電影落幕前兩三分鐘,悄悄離開首映現場。
耳邊還響起片場內各國藝人、導演、或者是影評人
對電影的評價。
這同樣是無可厚非的。
就比如早些年,前幾代導演,連帶著莊和在內,通過給國外輸出的華夏社會現狀,就是貧窮落后,到處是農村,面黃肌瘦,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飛機、醫療條件落后,無知又愚昧
雖然那確實是當時很大一部分社會現狀,他們這幾代的導演,只是把社會底層的故事,通過光影,展現在眾人眼前這也使得,很大一部分西方國家的人都以為,華夏就是這個樣子。
當然了,看多了,他們也就特別低認為,也希望是這個樣子。
看完電影,一行人耳邊還回蕩著現場的評價,一行人又是激動興奮,又是感慨
而就莊老爺子此前在某采訪上回應這種“偏見、爭議”,來說。
“我們老一輩能做的是,把華夏電影帶向世界,也許,它讓世界對于華夏的感官桎梏在貧窮愚昧,但這已經是我們這一輩竭力而為了。”
“所以,我希望你們這些后輩里,有能夠站起來,打破我們這些老古董輸出的的陳舊印象,告訴全世界,打破世界對華夏、華夏電影的偏見、爭議”
華夏電影一般而言不會像外國電影那么長,就比如無限接近暖的藍一百七十九分鐘,治愈只有一百四十二分鐘,也已經算是比較長的那一批了。
所以,當夏郁一行人得知消息的時候,已經是兩個半小時之后。
剛出了放映廳,給手機開機,一堆的信息、電話就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