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早在當年西出函谷之時,老子,或許就預料到了有可能會出現的今日。現在想想,包括當年老子問自己對孔子的看法時,就已經飽含深意了。
至于后面約定好了讓蘇尋再去見尹喜,也是這個道理。
人道渺渺,仙道莽莽。
天道囊括一切,而人道,只是一朵小火苗。老子的造化是天道,天庭的禮是天道,尹喜的道,亦是天道。
因此,哪怕沒有孔子這件事情,蘇尋也仍舊會去見尹喜,到時候便是尹喜來進行抉擇了。
……
……
蘇尋一路向西,日月星辰斗轉,南瞻部州被星光、月光、曦光、暮光先后交替籠罩。景色在蘇尋的眼中浮現,變得逐漸有些模糊。
他明顯感受到,自從孔子離去,南瞻部州那無數隱藏的色彩不一的氣象,愈發地明顯了。它們都在積蓄這自己的力量,準備有朝一日爆發出來。但相應的,周朝的色彩則更加衰弱了。
周朝本身是因天命而生的,而南瞻部州隱藏的色彩,則是因人道而存。如今人道大盛,天命之子反而漸漸衰落。但,這也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蘇尋很快便想到了春秋之后的戰國時期。
當周敬王姬匄,也就是蘇尋的這位兄長逝世之日,也便是戰國時期的到來之時。
當然了,春秋和戰國劃分的標志,從歷史上來講有很多。不過,蘇尋覺得唯有姬匄逝世的這種說法,最適合當做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因為這一年,孔子逝世,《春秋》也早已停筆,戰國的格局,也將確立,恰逢天子去世,亦是大勢將至。
戰國時代……
那是一個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人道崛起的巔峰時期。諸子百家的輝煌,將會繼孔子之后,也同樣是繼自己之后,在這個時代滾滾燃燒起來。
不過在那之前,就讓自己,先為孔子的開辟,再埋下一顆種子吧。
他看向西方,很快,一座巨大的雄關便隱約浮現在他的眼前。
那是函谷關。
數十年不見,函谷關卻一如往昔,似乎并沒有任何改變,或許,黃河的水更黃了,關前的人,也更老了。
是的。
蘇尋遠遠來到之際,函谷關外已早就已經干干凈凈,整整潔潔,他果然看到一個身穿紫衣,白發蒼蒼的老者,早已經在函谷關前靜靜地等待了。
那正是尹喜。
此時的尹喜,怕是已有百余歲了,他看起來比孔子要蒼老得多,但是精神矍鑠,卻沒有任何衰敗的氣息。正像之前蘇尋所想的那般,尹喜不是孔子,若是他不想的話,他可以一直活下去,不會有什么大限將至之說。
離遠了看到蘇尋,尹喜的眼中滿是喜悅和激動。在他身旁,有一個小童似乎也很是激動,一行守關將士比之當初也多了十倍,齊齊拱手面向蘇尋的方向,高聲道:
“恭迎蘇子!”
眾聲震耳欲聾,令函谷關之上的紫氣轟然飄蕩出來,氣象萬千,令人不由得沉浸在其中。
蘇尋見狀,大感欣慰,他騎著白牛,很快便來到了尹喜的面前,拱手道:“關尹子,好久不見。”
尹喜心中激蕩,壓抑著情緒,許久之后,用力握住了蘇尋的手:“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