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修道先修心”。若心性不佳,即使得到了一身道術,神通廣大,也只不過是蠻勇,好點的或許有些豪情,能夠路見不平,行俠仗義;若是只一味的宣泄力量,發泄心中欲望,那便是妖魔了。
但無論如何,若沒有心性,空有力量。最終到底也會沉淪毀滅,或是應劫而死,或是無法過去自己的那一關。因此,心之一字,重中之重,乃是一切道法的基本。
這也是為什么,蘇尋指點他們,會來到這“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原因。
靈臺方寸是心,斜月三星依然是心。如果楊戩和楊嬋不修心性,強行逆天救母,那么即使救出了云華仙子,玉帝也不會容下他們。
楊嬋和楊戩以百家之言修心,悟徹人道。他們天賦奇佳,又有名師指點,日益千里,很快便已滿腹經綸,法義貫通。日復一日,不覺已是倏地五六年過去了。
一日,老者登壇高坐,令兩人與臺下仔細聽聞,只將那天人大道講個出來。
當即:青蓮墜地,飛魚橫天,空中隱現星辰萬億,地上如有華錦百千;細演天人教,微明百家言。
說一會人,講一會仙,天人配合本如然;大道蕩蕩心莫亂,吾言畢矣勿妄傳。
老者這一番講道,將那百家妙義,自然造化,都貫通了起來,三兩句話間,令楊戩和楊嬋如見大道,豁然開朗。不覺便心中暢快,周身逐漸聚攏造化,氤氳橫生。
這正是:道心開發。
老者講道過后,楊戩和楊嬋,不覺已精神歸攏,驀然回首,與五六年前相比已是天差地別。
楊嬋明悟了黎山老母交給她的人間妙道,講道畢后,竟已五氣朝元,接近天仙造化。
而那楊戩,卻剛好相反,此前獨自領悟的左道術數盡皆忘記,卻如凡人一般,但神體關注,凡心雕琢,好似一塊璞玉,只等待別人往上刻字。
兩人皆領悟了老者的妙意,都俯伏在地,恭恭敬敬,誠誠心心地拜了三拜:“多謝老師指點大道!”就連楊嬋,也不例外。
老者這些年來悉心教導,楊嬋雖是黎山老母門下,但也得獲了許多恩慈。雖不說正式拜師,但稱一生“老師”,奉幾分禮節,卻還是應該當得。
老者看著兩人,微微點了點頭,道:“五六年過去了,你二人能夠達到此番程度,卻也讓我有些意料之外。我這些年來所傳的道法,你二人雖不能完全貫徹,但也應該能領悟一二。那些道法,乃是天人妙道。既有天造,也有人設。只可惜,以言語講述,未免落了幾分下乘,不能讓你們看到更深的造化。”
楊戩道:“師父何出此言?五六年的教誨,楊戩今日已然入道。”
老者笑道:“道之一字,造化之二字,囊括玄機,包羅萬象。人言有窮,非常理可以道之。我今強行講述,只是讓你們能夠最快的悟徹幾分道理,若說入道,你二人卻還早得很呢。只希望你們能夠感悟天地萬象,體悟自我心得。或許,才能夠有幾分入道、創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