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現在,依舊還有三家獨立獨行的個人電影院保留了下來,在當今電影行業里扮演著重要角色。
其中兩家都已經被財團收購,重新冠名,盡管它們都不是連鎖院線的一員,卻是得益于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大電影全球首映式的首選之地。
具有象征意義!
這最后一家,就是穹頂影院,因為電影院的屋頂是一個圓形穹頂模樣而得名。
站在穹頂影院背后的,是一個傳承三代的富豪家族,不差錢,他們和電影行業也沒有什么直接關系,而是一家做珠寶生意的,因為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家主喜歡電影,才趕潮流地在伯溪大道建立了一座電影院。
后來繼承家族事業的第二代家主,因為從小在這里度過很多美好時光,所以他也一直沒有舍得賣掉,這才使得穹頂影院得以保留下來,哪怕大型連鎖院線持續不斷地沖擊市場,這里也依舊沒有放棄初衷。
正是因為經濟獨立,穹頂影院并不需要看各大電影公司、各大院線的臉色,始終我行我素;哪怕收益平平,甚至偶爾還有虧損,也依舊靜靜地守候在伯溪大道的西端,見證著電影行業的興衰與起伏。
而且,因為前后兩任家主的長袖善舞,他們與各大電影公司的關系一直都保持得不錯,依舊有著不少電影愿意在這里舉辦全球首映活動——就和另外兩家電影院一樣,包括神奇影業、流光影業等等都不例外。
可惜的是,穹頂影院始終堅持自己的初衷,不曾翻新放映廳,目前依舊只有一個廳,而且只允許容納六百人,與那些大型院線的容量相去甚遠,所以即使想要擴張首映式業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現在,更多是那些定位復古、定位小眾的特別電影,才會將首映式放在穹頂影院,成為宣傳策略的一部分。
當年,大門影業還是一個制作恐怖電影的小公司,大型院線要么拒絕與他們合作、要么對票房分紅獅子大開口,大門影業根本就沒有坐下來談判的資格,處境艱難,每一部電影的上映都需要花費無數心力。
后來,還是穹頂影院敞開懷抱遞出橄欖枝,“逃跑”的首映就是在這里舉行的;而且,許多風格獨特的小眾作品,穹頂影院也愿意給它們一個機會,讓觀眾在大屏幕上欣賞,然后看看口碑是否能夠發酵。
得益于此,大門影業許多劍走偏鋒的冷門作品可能沒有大范圍公映的機會,往往就直接發行藍光碟,但那些狂熱愛好者們收藏藍光碟之余,還是希望能夠在大屏幕欣賞自己喜歡的作品,穹頂影院就提供了這樣的平臺。
毫不夸張地說,穹頂影院對于許多電影愛好者來說,終究是不一樣的。
陸潛和紀敘也不例外。
作為電影愛好者兼從業者,穹頂影院對于他們來說都并不陌生,他們都不止一次前來這里觀看電影,體驗那些經典佳作的光影魅力,自然也或多或少聽說過這里的諸多傳聞。
只是,他們都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前來敲響穹頂影院的大門,卻不是為了前來買票觀看電影。
感覺,有點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