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即將展開第五次嘗試,劇組沒有疲倦沒有困頓也沒有煩躁,一個兩個都全神貫注地緊繃起來。
為了拍攝這場戲,劇組單獨在公寓樓的后面搭建了一個臨時攝影棚,以一比一的比例,將公寓樓里面的景象搭建起來,白誠花費了將近三周的時間才完成,栩栩如生地還原現場——
整個攝影棚是正方形的,貼著其中一個墻角,呈現出九十度的兩條走廊。
正前方的走廊,是側剖面,呈現在劇組工作人員眼前的就是一個切面,就好像鉆入走廊的墻壁里面,然后以三維立體的方式欣賞走廊的構造;但在實際片場,走廊的側面外延銜接的是地面,全黑景象,鋪墊了攝像機的運行軌道,也就是劇組工作人員拍攝工作的地方。
走廊盡頭,九十度拐彎之后,銜接的就是一個完整走廊,如同盒子一般,攝像機必須鉆入盒子里才能夠三百六十度完整展示走廊的實景;而實際情況,劇組就被隔離在走廊的墻壁外,看不到內部情況,只能通過監視器來實時觀看。
整個攝影棚現在怪異而特別,再加上攝影機鏡頭、拍攝軌道、燈光和音響設備,就好像一個機械艙被解構了一般。
這場戲,從導演技法來說,其實是陸潛刻意炫技呈現出來的畫面,充分展現出導演對鏡頭的調度和畫面的構建;但從呈現效果來說,則是陸潛制造出阿泰強勢登場的第一個高潮畫面,引爆腎上腺素。
在此之前,“突襲”是多線交織,呈現出整個特警隊和公寓樓交鋒的全景,阿泰只是眾多成員中的一部分,遠遠沒有彰顯出主角光環;但這場戲則是故事轉折點,特警隊陷入全軍覆沒的危險,反而成為甕中之鱉遭遇強烈狙擊,阿泰在困境之中穩住腳跟,用自己的拳腳功夫殺出一條生路。
然后,整個敘事重心也就從群像進入主角模式。
電影制作工業已經日漸成熟,節奏和結構對于商業電影來說就是生命,而大部分成熟的商業電影都是三幕式結構:
第一幕,確定人物的目標并且設置沖突,讓觀眾能夠參與到故事之中。
第二幕,通過劇情沖突展現主角需要克服的困難,并且突出困難的難度,讓觀眾感受到主角所經受的重重挑戰,以及在各種劇情沖突里,建構主角的人物弧光,增強觀眾的共鳴和帶入,然后迎來終極挑戰。
第三幕,主角迎接終極挑戰。
簡單來說,可以總結為“設置事件”、“激發事件”、“解決事件”,然后以三幕為基礎,再進行情節支線的細分,進一步發展出五幕劇、七幕劇等等,這也被稱為“結構精良的戲劇”,可以認為是商業電影的基本寫作法則,
這場戲,恰恰就是第一幕和第二幕的銜接與轉折,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之余,還承擔著建立主角形象的重任,整個鏡頭視角由大入小,拖拽著觀眾進入“阿泰視角”,自然而然,也是電影成敗的關鍵——
否則,太生澀太僵硬的話,從群像到個人,敘事就容易“散開”,反而讓觀眾覺得莫名其妙;而且主角沒有“光環”的話,觀眾也會拒絕“進入”主角視角。
原版“突襲”就根本沒有這樣一場戲,敘事流暢性和帶入感都受到了某種程度的影響。
也正是因為如此,陸潛才自己構想,以這樣一種方式構建出了全新的拍攝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