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雨時才剛剛說話,會議室頓時就炸鍋了,八十九分的媒體綜評居然不宣傳,這不就等于手持重型武器卻隱藏起來嗎?
這樣真的好嗎?
在一片嘰嘰喳喳的聲音里,屈雨時那大嗓門如同平地驚雷一般炸裂開來,硬生生地讓所有視線又重新聚集起來。
“口碑,放在那里,自然會傳播開來,根本不需要我們的宣傳,但如果我們一直強調口碑,就等于踩進對手的陷阱,范蠡的粉絲大軍就在趕來引戰的路上,對我們來說,這是完全沒有必要浪費的精力。”
“我們應該把視線聚焦在‘突襲’自己身上。”
嗯?
這句話又是什么意思?宣傳口碑難道不是聚焦“突襲”自己嗎?
“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在話題標簽的經營,#我的動作電影童年回憶。”
“我們需要進一步增加這個話題標簽的影響力,推動更多熱貼出現,并且讓更多網友參與到話題之中來。”
只要討論話題熱度上去,動作電影的市場自然也就打開。
但馬上就有人提出了意見,“……這樣宣傳的話,不就等于也幫助‘老板超速’宣傳了嗎?他們也是動作電影,至于是復古動作電影還是喜劇動作電影,其實對普通觀眾來說沒有區別。”
屈雨時眼底流露出得意的笑容,“對,觀眾們對動作電影感興趣,然后他們在市場里看到兩部動作電影上映,你認為他們會選擇鋪天蓋地宣傳的那一部,還是會選擇自己登陸青竹對比評分之后更好的那一部?”
前者?還是后者?
從市場營銷原理來說,前者是占據優勢的,這也是廣告和宣傳的重要性,在沒有任何傾向性的情況下,往往會選擇“聽說過的”;但不要忘記了,現在是網絡時代,消費者越來越聰明,哪怕是網購也要貨比三家,電影也同樣如此。
此時,口碑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而且,現在的消費者不喜歡“硬廣告”,而喜歡“軟廣告”。
什么意思呢?
簡單來說,“硬廣告”就是告訴消費者,“我的產品很好很好,你買吧買吧買吧”;而“軟廣告”則是告訴消費者,“你看我們是這樣這樣的,但是否購買的決定權在你手中,你覺得呢”,也就是將選擇的決定權交給消費者。
經過無數次證明,當消費者認為“購買這個東西取決于自己意志而不是別人驅使”的時候,真正打開錢包的幾率就更高。
屈雨時的“曲線救國”就是如此,繞過口碑宣傳,而不是強行塞給觀眾一個“這部電影真的很好看”的概念,通過話題標簽的熱度推動,讓觀眾自己發現“突襲”,最終能夠兌現成為票房的比例就會大幅度提升。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樣還最大程度地避開了粉圈引戰的危險——
這樣,真的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