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劇組拍攝初期的磨合之后,林漢洲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專注力和投入度,全心全意地沉浸在拍攝中,一旦攝像機開始運轉,他就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監視器,全然沒有干擾劇組的拍攝,不僅沒有,而且還漸漸成為劇組的重要一員。
但陸潛也無法確定,邀請林漢洲前來拍攝現場,對于林漢洲的剪輯工作,是否能夠迸發靈感帶來幫助,也就只能等待進入后期制作才能夠確定了。
而且,需要重視的一點就在于,剪輯師也有自己的風格,有些剪輯師適合商業電影,有些剪輯師則不適合,林漢洲剪輯“突襲”的時候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卻不知道“游客”這部作品是否能夠發揮特長。
也許,陸潛需要做好心理準備,自己重新完成剪輯工作的心理準備;但不管如何,事情總是要嘗試看看才知道。
不知不覺地,“游客”的拍攝已經進入后期,每天劇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規律的室內拍攝工作倒是真有一些度假的愜意,在陸潛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投入工作,但是,紀敘卻有著不同的擔憂。
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區別數不勝數,但對于制片人來說,最大的區別還是在于發行方式。
兩種電影的類型和目標不同,面臨的狀況自然也不同,各有自己的難處。
商業電影的話,基本就是直接走院線,然后通過票房決定勝負,但如果票房差強人意,后續還可以通過藍光影碟、在線播放、其他地區發行版權、周邊產品線等等方式來回收成本。
許多觀眾可能會好奇,為什么商業電影喜歡拍攝續集?為什么超級英雄電影即使票房撲街也還在堅持拍攝?
其實就是因為商業電影在院線票房之外,還有很多產生收益的方式——像迪士尼的情況,電影票房的收益從來都不是他們盈利的大頭,主題公園以及周邊產品才是,所以他們才一直源源不斷地拍攝相關作品。
藝術電影的話,往往都是走電影節和頒獎季路線,暫時撇開是否能夠得獎不說,電影的票房前景就復雜許多。
一種,是能夠尋找到發行商,因為電影節往往設置了“市場放映”,不管是否得獎,全球各大發行公司都會在市場放映里探尋,然后購買自己中意作品的發行權,這是制片廠回收成本的最佳方式。
一種,則找不到發行商,要么就繼續前往其他電影節尋求機會,要么就只能寄希望于發行影碟或者線上放映了。
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市場票房表現都不容樂觀,藝術電影的受眾面窄,往往只能在少數藝術院線放映,而且票房表現都很難到來亮眼成績,也就是說,如果無法通過交易發行權回收成本的話,那就基本沒有出路了——
為什么各大電影公司都會瞄準電影節和頒獎季的獎項呢?這里又回到得獎與否的話題上。
非常簡單,曝光率,因為得獎,就能夠殺出重圍,然后為后續發行爭取到更多操作空間,藝術院線、藍光影碟、在線播放、包括機艙和貴賓休息室等等貴賓室的投放,這些都能夠回收成本。
另外,獎項自帶的光環對于劇組和公司的點亮效果也是非常直接的。
紀敘現在擔憂的,就是“游客”的后續規劃。